【關鍵詞】有序 無序 自主管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96-01
早晨體育游戲時間,我帶著一群孩子在操場上玩球,孩子們自由地玩著,有的在拍球,有的在相互投擲,有的在滾球……孩子們玩得很開心。這時候,圖圖看到了活動場地旁邊有一個投籃的架子,來了精神,拿著球開始投籃,旁邊的幾個小朋友一看,也跟著去投籃。不一會功夫,跟著投籃的孩子越來越多。
這時候,我想讓他們排隊輪流投,但轉念一想,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師設立的一些活動規則,主觀性、強制性成分太大,幼兒執行起來往往收效甚微。雖然“無規矩不成方圓”,然而對于孩子來說,問題不在于制定了什么規則,而在于這些規則制定的依據是什么,如何讓孩子理解這些規則。想到這里,我決定先觀察,再尋找恰當的時機。
孩子們自由地玩著,不一會就出現了問題,告狀的聲音不斷:“老師,豆豆的球砸到我的頭了。”“老師,軒軒的球砸到我的背了。”“老師,圓圓踩到我的手了。”我的身邊一下子圍上來七八個人,大家七嘴八舌地向我投訴著。看來小朋友們已經對沒有規則地投球造成的后果有了深刻的體會!于是我對他們說:“你們想想,為什么老有小朋友被球碰到呢?”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說:“我還沒有揀好球,豆豆就開始投了。”“我剛去揀球,軒軒就踩到我的手了。”“我剛彎下腰去揀球,后面投的球就砸到我頭上了。”我啟發他們:“看來你們擠到一起是不好,你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我們既能開心地投籃,又不讓球砸到小朋友的身上呢?”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能力強的強強說:“我們排隊。”圖圖說:“要一個接一個投。”天天說:“投完了的人要到旁邊去,不能停在那里,要不會給球砸了的”……孩子們講出了好多“辦法”。我鼓勵他們:“那你們去試試。”
這樣一來,孩子們開始自覺一個接一個排隊投球了,投完的孩子就抱著自己的球排到后面去,如果有人插隊,別的孩子還會對他說:“你要排隊。”我發現,在后來的活動時間里,孩子們都能自覺地排著隊投球,無序的活動變得有序起來。
通過這次活動,我深深地體會到了規則對活動的重要性,同時也感悟到,規則不一定都要我們來制定,有時候成人制定好的規則,孩子會覺得有約束,反而不自覺遵守。因為他人制定的規則是強加的,屬外力約束,而自己制定的規則有內省成分,易于自律。在這次玩投籃的游戲中,由于游戲的發展,投籃時出現了問題,促使每個孩子從獨立走向合作,他們必須思考下一步在玩時合作的方式,從而使他們對自我行為進行不斷地修正和強化。在與同伴交往合作中,他們改變了一開始的散漫和無章,在自己設計的投籃規則中領悟到了規則帶來的安全感和成功感。
教師在組織活動時,不妨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實踐,去領悟,讓孩子知道在沒有規則下活動的混亂和出現的問題,然后通過自身的反思,學會自律。特別是到了中大班,幼兒的思維、理解能力慢慢成熟,幼兒對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而且有了自已的主觀想法。這時教師不能把一切要求強加到幼兒身上,而是應該讓幼兒自已考慮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如班里的一些規則制度可以讓幼兒自己嘗試擬定,在游戲區活動時,讓大家自由討論發表各自的意見,活動區常規應該有哪些,在玩的過程中誰違反了規則要求,應該受到怎樣的處罰等。在討論中,幼兒往往能制定一些規則,如說話要輕,不能亂闖到別人的活動區,進入時須別人同意,不能搶玩具等。這些規則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自已總結出來的,既減少了教師的包辦代替,無形中也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性,從而自覺地遵守和執行游戲規則。
規則本身的建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與孩子之間所形成的規則本身中的民主成分及執行規則過程中的信任程度。以協商的態度與孩子們一起確定規則的過程,其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規則本身,成為幼兒實施有效良好品質教育的途徑。讓我們從尊重孩子出發,時時做有心人,點點滴滴,持之以恒,隨機滲透,日積月累,為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習慣不斷努力。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