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個輪子、4張椅子,看似簡單的設計要求在這些年輕人的大腦里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
雖然是6月1日,但他們精心布置的這一切顯然并不是給小朋友準備的。作為中央美院交通工具設計系的最新一屆畢業生,他們終于可以像自己的師兄那樣,把自己打磨已久的作品從教室搬到設計大樓二樓的展廳,和其他專業的同學們一起享受所有觀眾在自己作品前停留的每一秒。
Audi A-X1
“這是我設計的一輛2053年的奧迪”, 2011年,德國奧迪汽車和中央美院交通工具設計系開始了一次合作,由奧迪提供設計要求和一定的技術指導,中央美院據此給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和最終的1:4模型。
2053年的奧迪,要擁有4個輪子和4張座椅。看似簡單的設計要求背后暗藏著一個潘多拉密盒。首先,因為有了對輪子和座椅數量的限制,至少這輛車不能太離譜,而40多年后世界會是什么樣子?什么是奧迪?40年后的奧迪會和今天有什么不一樣?
一系列的問題并沒有打亂這些人的設計思路。徐逸雄首先從大量的手繪開始, 在不計其數的草圖中尋找自己心中這款車的“速度形態”。之后,一個接近他心中的那個造型輪廓逐漸浮現,他將繪制的方案變成接近交通工具的樣子,經過二維草圖、1:4 的細節調整,并在制作油泥模型的過程中, 奧迪外觀設計總監Achim Badstubner專程從德國飛至北京,親手指導。
“他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進去,而是和同學們一起在圖紙上尋找設計師心里最想得到的效果。”徐逸雄告訴《汽車觀察》記者,在將二維設計草圖轉化為三維模型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丟失最初的設計效果。不過這對于曾經負責設計過包括奧迪A7、A1等眾多車型在內的Achim來說并不是問題,由于之前已經親自看過設計草圖,所以將這些實現成模型并不困難。而且據同學們回憶,和其他人用小刮刀一點點修補不同, Achim更喜歡用一條幾十厘米長的鐵板快速劃過,“速度非常快”。
完成外觀設計后,徐逸雄開始考慮內飾部分。“在一次看電視的時候,有一個古代人騎馬斗牛和馬術的畫面,車是否可以像馬一樣對人有一種親和力?”于是,他在繪制內飾草圖的時候直接將方向盤做成了韁繩的造型,這一設計得到了奧迪設計師的認可,并且在最終作品中得到了保留。通過這次經歷,徐逸雄有了畢業后成為一名真正奧迪設計師的念頭,現在,他正在等待奧迪的面試結果。
Audi E-level
單看外表,在總共七名畢業生中,吳婧文是屬于比較“宅”的類型,可是這并不妨礙她去滿足自己的跑車夢想。
“通過對未來汽車設計趨勢的研究, 每個設計師都會總結出自己的設計語言。” 對于汽車設計師來說,想在作品中體現未來40年的時間跨度,最好的辦法就是從過去的車型中提取。“從最早的奧迪中找到車身的線條,并且歸納出已經形成的奧迪前大燈和進氣格柵的特點。” 在現有的奧迪產品中,跑車只有TT和R8兩款,在展示的過程中,吳婧文選擇將R8作為參照,讓人們看到“這是一款全新的奧迪”。為了突出跑車的速度和流體力學結構,吳婧文更多考慮了空氣的流動和走向。此外,不僅將整車涂裝為藍色,并且干脆在最初的方案中采用了尾部只有一個后輪的布置形式,這樣做的好處是得到了一個很自然的尾翼,就連Achim和奧迪中國設計中心的設計師們對這樣的設計也十分欣賞。
不過,為了遵守奧迪提出的“4輪4 座”要求,她不得不修改了自己的設計,在最終的1:4模型中,盡管尾部變成了中規中矩的兩輪設計,但之前最出彩的尾翼仍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
雖然這次為奧迪設計汽車的經歷同樣給吳婧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她最終還是選擇到江森自控去工作。
Audi Nano
和之前兩位不同,那嘉顯然對目前的城市建設不太滿意。“就像北京,很多古建筑被拆除改成了新的高樓,為什么這些新建筑不能懸浮在空中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那嘉首先開始了對40年后城市場景的描繪,“我想到2053年, 人類可以通過一種與地球磁極相反的技術手段進行建筑施工,這樣就不會破壞地球表面了”。無論建筑師們是否會買賬,那嘉已經開始在自己設計的汽車中滲透這一想法。
他認為,按照目前的城市發展速度, 2053年交通擁堵會困擾著更多的城市。為了方便人們到懸浮的寫字樓上班,那嘉將自己設計的汽車也加入了類似的技術。
而且,通過對現有車型的研究,他發現在奔馳、寶馬等其他品牌都擁有小型車的時候,奧迪目前卻沒有類似的產品。或許在他看來A1也不夠小,至少不能滿足未來擁堵的道路環境。
于是他在A 1的基礎上,結合未來設計了一款名為Nano的概念車,意為“納米”。在最初的草圖中,那嘉將Nano設計得比較復雜,但是后來他發現奧迪并不是這樣的。于是修改為簡單化的方案,并且從現有車型A1和A2上面提取創新設計語言。
不過,他還是始終不忘自己那個“懸浮城市”的畫面,將這輛Nano設計成上下可分離的結構,奧迪的設計師們也很欣賞這樣的創意,只是在他們的建議下,那嘉最終還是改成了一體式的設計。現在和徐逸雄一樣,那嘉也在等待著奧迪的面試結果。
2053年的北京大巴
盡管不在“2053”奧迪項目組,其他的畢業生也將自己的設計作品鎖定在了2053年的交通工具,而且由于沒有太多條件限制, 所以他們的想法或許更有看頭。
劉靜觀察了目前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之后,發現了不少問題。“一輛10米長的大巴占地面積大約為25平方米,載客數量為70人~80人,而7米長的大巴載客數量更少,但也要占去16平方米的面積。”她認為,未來城市汽車保有量還會繼續增加,這些占地過多的大巴車將會對治理交通擁堵起到反作用。
于是,她在有軌客車上打起了主意。按照她的設想,到2053年城市道路也將有很多新的變化,不僅路面將采用太陽能材料鋪設,而且重新規劃的路線也不會在不同路段突然變寬或縮窄。
這樣給她鋪設大巴軌道提供了條件, 在她的設計方案中,橫跨四條車道的軌道之間,兩側的支撐結構將車廂高于其他車輛的高度行駛,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大巴車占地面積過大的問題,從而緩解交通擁堵的狀況。
而且, 她在這輛大巴車的兩側設有自行車停放車架,乘客可以在下大巴車的時候租賃一輛自行車,并且在下一次乘坐大巴車時歸還。
2053年的北京Taxi
“不知道40年后的美女會是什么樣子,不過出租車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 高波發現目前出租車主要存在三個問題: 司機抱怨道路擁堵、油價上漲、調度系統不合理導致運力分布不均。
于是在他的設計過程中, 這三個問題成為了主要考慮的因素。“我在通過大量速度形態的手繪找到一些好看的線條后,會根據這輛車的功能進行調整設計。”為了減輕交通擁堵,減少車輛自身的占地面積已經成為了目前眾多汽車廠商的解決辦法。
和其他汽車廠商單純減少車身尺寸的方法不同,高波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了可變形的設計,“因為到了那時已經完全可以實現無人駕駛,那么在沒有乘客的時候車廂內就是空的,這個時候整輛車可以自動折疊起來”。
高波希望這樣的設計不僅能解決空車占地的問題,而且立起來的車身能讓遠處的等車的乘客更容易發現這些空駛的出租汽車。
為了充分減少占地,他在車門的開啟方式上進行了修改,在不影響正常上下車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車門開啟時占用的面積。作為一輛出租車,他不只是重點考慮了后備箱的設計,還將一個可折疊的輪椅布置在車頭,盡管這樣的設計并非會被經常用到,但能夠看到設計師的細心之處。
和其他幾位同學不同,高波在畢業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將留在學校準備考取研究生。
2053 Smart Self Sufficiency mobile
一輛車里都能有什么?電視、冰箱? 一棵樹怎么樣?這是韓國留學生庾智娜帶來的設計作品:2053 Smart Self Sufficiency mobile。盡管她最初對“房車”是什么還不清楚,但在查過詞典之后,她自己還有一些不同的理解。
“就像人們用的Smartphone, Smart home也是同樣的道理。”由于更接近于房車,庾智娜也要考慮車輛自身供給的問題,她在車廂最上一層設計為開放的陽臺,與其他房車還要將水果放在冰箱保存不同,庾智娜設計的房車可以直接將一顆樹放進車里。
看似龐大的車身,其設計靈感卻來自于蜜蜂。按照庾智娜的設想,車頭不僅可以與整個車廂分離,變換造型后還可以將整個房車作為一艘游艇下水。
現在,她和吳婧文一樣得到了江森自控的實習機會,不過在實習結束后她更希望回到韓國工作。
2053 Cargo Truck Bus
“ 目前的空氣污染十分嚴重, 未來倘若不加以控制路上很可能就會漆黑一片。”同樣是來自韓國的留學生,鄭雄熙從空氣環境的角度設計了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同學相比,他更偏愛色彩和燈光,不僅讓平日里那些“沒有性格” 的大卡車更加靚麗,而且這或許是在能見度不足的情況下解決交通安全最直接的辦法。
不過這還不是最精彩的地方,根據鄭雄熙的設計,其車頭只有兩個車輪, 根據目前的自平衡技術, 他相信4 0 年過后這樣的技術一定可以在牽引車上實現。其牽引的車廂既可以是客車也可以是貨柜。
而且,僅有一排車輪的設計讓牽引車的長度縮短,在卸下車廂后所有車頭就可以首尾相連停在一起,減少停車空間。
同樣,由于設計靈感來自草蟲,貨柜車廂采用了可垂直彎曲的技術,就像一只蟲子那樣根據轉載貨物的多少彎曲或伸直車廂,從而達到合理利用空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