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時代呈現出了重大變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于是,對教育的培養目標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是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正如江澤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樣:“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礎,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尤其要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視為重中之重。應此,在語文教學中,要結合語文的語言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個人的淺見。
一、啟發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需要,動機,意向,信念,理想,這是進行任何創造的前提。美國心理學家瓦德葛德認為:每個正常的人都擁有七種智力,音樂節奏智力,人際關系智力以及自我認識智力。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而每個人的智力優勢當然各不相同,但都有發揮潛能和個性特點的特長。應此,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優勢”智力,啟發誘導,開發升華,使之展現創造智慧的才干。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教材,引導學生學習偉人的傳記,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司馬遷、陶淵明、諸葛亮、李白、杜甫、毛澤東、魯迅、郭沫若等。使學生認識到:盡管我們也許無法企及這些古今中外偉人、學者的精神境界,可這不妨礙我們朝著這一高峰攀登,由此激發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使學生為祖國和人類進步事業奮斗是攀登科學高峰的源泉。同時根據課文內容因勢利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精衛填海》中的精衛,完全靠信念,毅力最終達到移山填海之目的。古人這種拼搏進取的頑強毅力和信念給學生的創新思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產生了一種躍躍欲試的創新心理,學生也就逐漸樹立起“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豪邁志向。
二、激發興趣,培養創新能力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試想:倘若愛因斯坦對羅盤針不感興趣,他能對“磁針總是朝著一個方向指是因為看不見的磁場作用”的緣故產生求知欲嗎?同樣,張衡對浩瀚星海不感興趣,他能弄懂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星轉動的規律嗎?一件事物,一門功課,你對它產生了興趣,你就會注意它、關心它、研究它,從而掌握它。因此,作為我們語文教師,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千方百計地去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在浩如煙海的知識領域中,語言知識包羅萬象,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紛紜復雜的語言現象中歸納概括出基本的規律和方法。通過訓練,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生自然會對語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教《孔乙己》一課,教師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深入研討:作者是怎樣通過“手”的描寫來表現孔乙己的悲慘命運?這個問題的設計果然擊中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的情緒處于亢奮,激動之中,心理學表明: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就能產生學習的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于是同學們情趣盎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最后集思廣益,達成共識,一致認為:孔乙己的這雙手,有其特有的形狀和極富有個性特征的動作,更有其特別的用途:蘸酒寫字、偷竊東西、書寫伏辯、代腳“走路”。作者采用細節描寫,穿插敘述,側面介紹以及正面白描等方法,在“反常”的敘述之中,讓那雙本因具有謀生本領的“手”,最終成為走向死之路的工具,從而深刻地表現了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友好,和諧的寬松氛圍,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去學習,去思考,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靈感。
三、質疑問難,培養創新能力
探索和創新的起點是質疑問難。《學記》曰:“學貴在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疑則令認識深化,思維升華。瓦特因對蒸汽沖動水壺蓋而產生質疑,改良了蒸汽機,巴普洛夫對狗流唾液好奇而質疑,創立了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筆者在教授《愚公移山》這課時,就要求學生寫一篇題為《愚公為什么挖山不搬家》的作文,旨在讓學生去尋求“疑”的答案,活躍他們的創新思維。那么如何質疑問難,使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揮至最佳狀態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要精心鉆研教材,大膽運用活的教學目標,活的教案,活的教學內容,活的教學形式,活的教學方法,活的教學評價來激活學生創造思維,要拓寬教學內容,將教材中應傳授的知識進行獨具匠心的設計,有機地與新信息、新事物、新方法結合,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使之體現時代感。教師設計問題應包含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思維,不要提那些有暗示性答案的問題。問題提出后,應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鼓勵他們尋求答案,養成勤于思考,敢于質疑的良好習慣。
四、一題多作,培養創新能力
“一題多作”就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能用多種方法來思考問題。這是一種發散性思維形式,它體現了思維的靈活性、舉一反三性和合理性。這樣的訓練方式可開拓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思維靈活性和敏捷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某些知識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靈活思考尋求問題多方面的答案。如教授《皇帝的新裝》這課,教師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個皇帝上當受騙的故事,請同學們在閱讀課文時要認真動腦分析思考一個問題:皇帝上當受騙都怨誰?”此題一提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群情鼎沸,議論大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說,皇帝上當受騙都怪兩個騙子,他們施展了騙術;有的說,皇帝上當受騙就怨那兩個大臣,他們向皇帝謊報“軍情”;有的說,皇帝上當受騙都怪那些內臣,他們裝模作樣地為皇帝又是穿衣又是整衣;有的說,皇帝上當受騙都怨那些市民,皇帝明明赤身露體地游街,他們卻對那根本不存在的衣裝贊不絕口;有的說,皇帝上當受騙不怪任何人,就怪皇帝自己,是他自己昏庸、愚蠢、無能造成事態如此發展下去。不一而足,可見學生此時的創新思維猶如投石于塘,泛起圈圈美麗的漣漪。這不難看出: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而傳統的思維非得沿著過去老路延伸不可。拐彎不行,換條航線也不行,換一個空間也不行。人掉到水缸里就非得打撈,砸缸就不行。稱象就非得用秤,像曹沖那樣用船稱就不行。這種機械思維定勢是不對的。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殊途同歸有什么不可,為什么非要吊死在一棵樹上呢?當然,“一題多作”這種訓練形式也完全可以用于作文教學中,學生對于一個命題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以不同觀點去審題立意,可以寫記敘文,也可以寫議論文。如根據達芬奇畫蛋的故事,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有的學生從達芬奇畫的角度寫成才之路在于不畏艱苦,持之以恒:有的從教師的角度談嚴師出高徒,有的從繪畫技巧角度論練好基本功的重要性等等。由此我們認為“一題多作”的訓練為學生創新思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五、大膽想象,培養創新能力
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想象開始的,沒有創造想象便沒有發明創造。正如亞里士多德所指出的那樣:“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青少年學生的想象力可以超過大人。初中階段是學生想象力的黃金時期,語文課較之其他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更能發揮學生的充分想象的潛能。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不是自古華山一條道,而是條條大道通羅馬,筆者不過是一家之言。
(作者單位:安徽省無為縣三溪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