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發展,世界教育在不斷發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斷的更新。我國的教育在二十一世紀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初中語文應該采用何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這是擺在我們教育一線的老師難題。在教育教學中,我嘗試著把“研究型學習”這一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課外積累素材,充實知識系統
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往往會因為知識面較窄知識系統不全,而影響對課文的理解。作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求他們在課外搜集關于文學常識、生活常識、科學知識、歷史地理知識、民俗風情、生命價值、生存意識、科教影片等相關知識。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獲得學習樂趣,又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例如在初中一年級語文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外搜集一下主要知識:
有關的文化知識:作者和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魯迅、鄧稼先等),詩歌特點、文體知識、中國的傳統文化特點等等。
有關的歷史知識:中國朝代的變遷、鴉片戰爭、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抗戰歷史、十年動亂等等。
有關的影像資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影像素材等等。
二、課堂上精心設置,培養學生的創造型思維能力
對每一篇課文都允許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的存在,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特的視界獨特的理解。如果教師心中只有一種教學設計,一直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教師的設計中,就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扼殺學生的創造性。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倡導學生獨立體念,甚至包容學生的失誤和錯誤。例如在教學《風箏》一課時,當學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記當年‘精神扼殺’的一幕”時,讓學生圍繞著這個問題暢所欲言,學生們大膽的發表著自己的見解。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我不但在課堂教學時保證學生有質疑問難的時間,而且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文,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在課外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經常以周記、小作文、心得等形式形成研究型學習成果
初中語文研究型學習應該注重學習過程,著重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某一種刻意的目標,它可能是自己的一種見解、一種認識,也可能是一種聯想。這個學習過程在于所體念到的學習樂趣,在于對課文深入理解后的一種體會或者一種思考。因此,在進行課堂討論或課堂辯論后,我總是要求學生把他們自己的見解、心得寫成小作文小論文或周記,有時還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續寫、縮寫、擴寫等等,以練習寫作、表達自己的思維為主,不做過高的要求,從而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和寫作能力。在培養研究意識時著重注意學生的研究習慣、研究能力的培養。
在培養學生研究型學習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時,我們還必須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育教學思想,在把握好大的教學方向時,樹立服務意識,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得學生這個“主體”主動的去探索、主動的去發現、主動的去體念和思考。
(作者單位:江西省余干縣白馬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