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在作文教學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一指導思想充分傳達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了“作文與做人的統一”,警示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力戒“千篇一律”。要求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培養對生活的感情,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圈子,帶領學生多接觸外部環境,培養健康的人格。如何讓學生多親近自然,多接觸社會,盡快地走進作文天地;如何在新課標的框架下進行語文作文教學;怎樣設法讓學生克服畏懼作文的心理,培養用自由的筆墨寫自由的精神,讓作文成為學習和生活的需要;如何更好的發揮作文教學課的作用,成了眾多語文教師關心的話題。筆者所在的周坨子學校偏僻落后,學生語文基礎薄弱,結合本地實際,就新課改后的作文教學,筆者有以下幾點個人的體會。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趣很重要。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課內創設情境,可以課外組織學生參觀游覽活動,也可以尋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來加以表揚。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有一定神秘感的,所以適當地透露一點教師個人的小秘密,不僅能滿足一下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對教師產生興趣,也能增進師生間教與學的情感,何樂而不為呢?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老師和學生同作一篇文章,可以無聲地為學生樹立榜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動力源泉,表現自我、展示自我是每個孩子都愿意并積極去做的事。“留心觀察事物,養成勤于思考和樂于動筆的習慣。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象寫下來。”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對于作文指導要從興趣入手。在作文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強烈的樂于動筆的愿望。在這種愿望驅使下,他們樂意主動地、自由地寫出自己的見聞和想象,不把作文當成一種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種快樂的享受,美好的傾訴。有了興趣做基石,然后指導學生寫出自己的文章,漸漸地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針對中學生的作文心理,我們可以對癥下藥,試著從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入手,努力改善自己的寫作教學。
二、挖掘學生寫作動機
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驗:你煞費苦心擬就的一個作文題,學生卻并不感興趣,甚至見了就生厭,寫出來的文章不是空洞無物,便是大段抄襲。因此,筆者總是將課本作文訓練給出的作文參考題目,每題試著寫,將自己無從下筆的題目刪掉。每次要求學生作文時,盡可能地少給學生題材、體裁和主題的限制,多讓學生寫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和所感。要留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想象空間,讓學生把自己體驗過的事真實地寫出來。鼓勵學生寫真人真事,抒發真情實感,并給達到這樣要求的學生作文打最高分。讓學生明確:好的文章不是虛構出來,不是拼湊、抄襲出來的。充分挖掘學生的寫作動機,學生有了寫作動機,由“要我寫”變“我要寫”,長期如此,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無形中提高。
三、培養學生寫作激情
怎么培養學生的寫作激情呢?激情,即激動的情緒。學生有表達的激情,作文就會寫好,所謂“不吐不快”的境界,就指這種激情。學生激情從何而來,來自于對所寫事物有激情;感情又來源于對所寫事物的認識。學生作文興趣的源泉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豐富學生生活,引導學生對直接與間接生活渠道中接觸的眾多事物加以分析思考,從而認識事物,就會產生作文的激情。
作文命題應是開放性的,緊緊圍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們周圍的人或事、景或物作為作文內容,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感到有一種表達的愿望,有一種沖動想把自己想說的意思表達出來。如春游歸來寫《玩得真高興》;又如根據學生最喜歡做游戲的特點,我們可以精心設計游戲內容,游戲前,告訴學生要留意游戲的過程,注意同學的言行和表情。游戲后組織學生說過程,討論從游戲中懂得的道理。學生玩得興高采烈,自然會說得興致勃勃,寫起來就不難了,而且富有情趣。
四、養成學生寫作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是最好的老師,是引導學生把無目的、無計劃、低效率的學習轉化為有目的、有計劃、高效率的學習的關鍵。那么,教師應怎樣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呢?我以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說真話,訴真情
寫作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要坦白,不能隱瞞。但是在學生的作文當中,卻很少能這樣。許多學生的作文內容是假的,人是假的,事也是假的。相應地,感情自然不會真實。長此下去也便失去了生活的真實性。我們應當牢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2.善觀察,悟生活
有些害怕寫作文的學生常常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原因之一就是對生活缺乏觀察,缺少對生活的體驗。所謂觀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因此,要做到“事事”留心、“時時”注意。“事事留心皆學問”,一只昆蟲、一株植物,或一個小動物,都是寫作的好材料、好樣本,只要平時多留心、多觀察。
就目前來看,學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話、套話、假話,文章缺少個性,語言缺少少年的生動、活潑,學生脫離實際,生編硬套,湊成一篇應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
葉圣陶說過:“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同時寫作是一種技術;有所積蓄,是一回事;怎樣用文字表達所積蓄的,是它恰到好處,讓自己有如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這樣說來,從有所積蓄而打算發表,從打算發表而研究技術,都不妨礙學生自己去理會好了。”怎樣才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離不開生活。走近生活,感悟生活,從而讓自己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全景式地掃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豐富,學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內容就越豐富,作文和生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國家教育部新頒行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作文教學要重視生活,從生活出發,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動有趣的事來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引導學生寫真實的事情,力求寫實,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3.多練習,多思考
(1)積累材料,遷移運用
除了積累經驗,閱讀便是獲取間接經驗的有效途徑,因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范例的途徑。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便是古人在讀寫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一。只有書讀得多,知識才能豐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費思索地順理成章了。
“語文的學習很難做到一蹴而就,它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國家教育部新頒行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引導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要“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力求有創意的表達”。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就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得多了,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閱讀是寫作的先導。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閱讀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傾吐”,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以及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們的閱讀經驗。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通過閱讀積累詞匯,掌握表達方法之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大量地閱讀課外讀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優秀小說等。讓學生愛讀書,善思考,樂于寫作。
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文中寫道“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運用擬人的修辭,形象地寫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生機勃勃,一片欣欣向榮之態。像這種優美的語句,可以讓學生注意摘抄積累,模仿它的寫法,創造出更美的句子。因此強調學生對所讀之書要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學生閱讀的熱情高漲,作文興趣得以激發,教師的引導,平時的材料積累以及合理的運用,讓學生有感而發,文思泉涌,動筆成篇,作文水平普遍提高了。
(2)模仿求新,培養文風
模仿是學生寫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斷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的。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可以收到明顯的效果。對于不愛寫作的學生來講,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培養自己的文風。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
歷史上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從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脫化來的。再如左丘明的《左傳》善于用對話敘事寫人,注重刻畫人物形象,把人物置于矛盾之中,通過描寫其語言行動和一些細節來顯示人物個性特征。司馬遷的《史記》善用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
同是亡秦戰爭中的風云人物,司馬遷寫他們在起兵前,陳涉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說:“嗟夫!大丈夫當如此也。”三人的獨白,突出了他們不同的出身與性格:陳涉出身傭耕,他的話表現了他改變自己和社會的強烈愿望;項羽出身貴族,加以才氣過人,對秦始皇就敢蔑視;劉邦是個無賴,貪圖享受,看到秦始皇的豪華生活便不自覺垂涎欲滴。這些手法都為后世的散文家、小說家、戲劇家所模仿。
模仿是創新的一步。我們必須強調模仿時還要加以創新,培養自己的文風。不單純地模仿,以求變通創新,培養自己的文風。
有了模仿是不夠的,要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初中生年齡大都在13~16歲之間,正處于好動活潑善于想象的時期,我們要大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我們要極大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我們要為學生松綁,打破舊有的寫作模式,放飛學生的思想,創造寬松的寫作環境。
(3)展現個性,鼓勵想象
個性,是人的一種重要因素,即一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實施“個性化”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趨勢。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以一致的標準和答案強求學生,應讓學生充分發揮其潛能,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作靈活的要求。鼓勵學生自我選擇感興趣的學習主題,在其獨特的潛能領域進行深入的指導。”因此,我們的作文要求也要發揮學生的個性心靈去體驗生活,體驗人生,并用各自獨特的視角及語言來表達心中的所感所想。而且教師要采取多種途徑鋪設寫作通道,降低訓練難度,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把握時機及時鼓勵。高爾基說過:“想象是創造形象的文學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師就應當充分發揮習作中蘊含的想象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在鼓勵想象中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使學生樂于動筆。
總之,新課改讓我們的教學更具科學性和人文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對語文作文教學充滿了信心。世界是無窮的,生活的魅力也沒有止境,只有讓學生們用自己年輕、熱情、充滿生命活力的目光去熱烈地感受,大膽地發現——整個世界都是屬于他們的,我們的作文教學就一定能迎來又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鐘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