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高考模式下,數(shù)學顯然是教學的重中之重。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都把數(shù)學放在了首位。高一、高二是接受新知識,打基礎的時期,一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到數(shù)學的重要性,學習不夠投入,所以基礎打得不夠牢固。進入高三以后,班上的學生一般可分為這樣幾種類型:全優(yōu)均衡型、偏科型、均差型。以我任教的經(jīng)驗看,這三種類型中,成績提升可能性較大的就是偏科型。偏科生的成績屬于中等,數(shù)學基礎薄弱,不過提升成績的可能性會更大些。那么如何提高這部分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呢?
我們先分析一下這部分學生數(shù)學薄弱的原因:
問題一:對基礎概念理解不透,基本公式記不清
這部分學生在高一,高二的基礎不扎實,到了高三一輪復習,對基本概念基本沒什么印象了。所以對基本概念得重新講清講透,重新推導,讓學生對概念加深理解并且尋找記憶規(guī)律。例如導數(shù),很多學生只會用公式求導,但不知道導數(shù)是怎么來的。簡單的講,由平均變化率瞬時變化率(導數(shù))。而書本上的表達可能讓一部分中等生很費解。那課堂上不妨把求導數(shù)的過程分解成這樣幾個步驟:先找變化范圍(即區(qū)間),表達出平均變化率(斜率),可以說割線的斜率。當區(qū)間漸漸縮小,逼近一個端點時,平均變化率趨向于瞬時變化率,瞬時變化率即切線的斜率,也就是函數(shù)在某處的導數(shù)。比如:
當 時,區(qū)間逼近 ,所以平均變化率趨向于瞬時變化率(導數(shù))。
再如三角函數(shù)中的概念:
對此公式,很多學生不理解,誤認為 在第一象限時才能用,當 是第二,第三、四象限時,學生會在前面添正負符號,導致錯誤。高三復習時,可重新推導公式,強調 是任意角時,終邊上的點的坐標與三角函數(shù)值的關系。
問題二:接受能力差,反應慢
成績中等的學生若要提高成績,就得在中檔題中下功夫。高三一輪復習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的課堂效率呢?三個字:抓重點。而什么是重點?學生不會的就是重點。首先,老師要充分了解學情,根據(jù)每天的作業(yè)情況統(tǒng)計錯誤率,了解錯誤的原因,而一些大題需要統(tǒng)計錯誤的環(huán)節(jié)。對于大題,一個大題可以拆成很多個小問題。也就是解題過程中,包含了很多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并不是一點都不會的,而是在很多個環(huán)節(jié)中有一、兩個環(huán)節(jié)卡住了。而課堂上,學生最想聽的就是自己錯誤的部分以及不會的部分。所以我認為學生想聽的部分就是課堂的重點。緊緊圍繞這些,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和重點講解學生解題過程中被卡住的部分,也就是此題難點的突破口。講解如何突破這個難點的方法,并增加幾個變式的訓練,讓學生理解。課堂上的內容能百分之百消化的學生可能真的不多。對于中等生,如何再次鞏固當天課上的內容呢?那么就需要二次作業(yè),即在當天晚上或第二天找相關幾題變式限時完成,看學生的達成率!達成率較低的題再講再練,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鞏固。
問題三:運算能力差
中等生的運算能力差是因為中等生的學習習慣差導致的!一般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寫字潦草馬虎,解題過程不清晰;
②遇到稍復雜的沒耐心算下去!
針對這樣的情況如何解決呢?①糾正學習習慣;②多鼓勵,給中等生樹立信心,并且還得從考試策略上下手。一張試卷基礎題,中檔題,難題都占一定的比例,而中等生若能拿下基礎題的全部和大部分中檔題,那分數(shù)肯定是令人滿意。基礎題考的是細心,計算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基本功扎實。經(jīng)過試驗,要求學生考試時在草稿紙上解每一題時都標好題號,把解題過程寫清晰,有助于提高正確率。在檢驗時,若第二次答案算的跟第一次不同的話即可找到原來的解題痕跡,對比,找出錯誤。省時間,也可避免緊張。平時老師都要求學生解題時應先易后難,但一旦遇到難題學生也避免不了緊張。其實可改變一下做題次序。把一張試卷分成兩大塊,填空題和解答題。填空題和解答題都有基礎題和中檔題,難題。不妨先解決填空題的前10題和解答題的15,16以及后四題的第一問;確保正確后,再解決填空11,12以及17,18的第二問,最后解決13,14以及19,20第二第三問。這樣完全做到先易后難。這些做法都是高三學生通過多次實踐得出的有效的方法。
希望奮斗在高三的老師們、同學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讓緊張的高三變的輕松一點,精彩一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