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針對“如何上好中職校德育課”這一話題,筆者主要作了以下三點思考:一、用良好的修養感染學生,使其愿意學;二、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廣博的知識、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使其樂于學;三、用較強的教學技能駕馭課堂,使其能夠好好學。
【關鍵詞】中職校 德育課 思考
中職學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應用型、實用型中等技術人才的責任,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專業理論的教授和操作技能的培訓,也擔負著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初步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職責。那么,如何上好中職校的德育課,充分發揮德育課的功能,提高學校的育人成效呢?這是中職校德育教師共同面對的一個課題。下面,本人就這一問題從三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用良好的修養感染學生,使其愿意學
中職學校學生的問題之一在于厭學。在各門功課中,相對而言,他們比較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不太重視德育課程的學習。對于德育課,學生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要不要學。作為德育教師,相應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想辦法讓學生愿意學。對此,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是:德育教師要具備良好的修養,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使學生愿意跟隨我們學習。
首先,德育教師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曾說,“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所以,作為德育教師,我們必須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不能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及國際共運所遭受的挫折而懷疑、動搖、否定我們的信仰;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能因為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一些消極因子而否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們必須堅守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明辨是非、善惡、美丑,不能被現存的某些丑惡現象蒙蔽雙眼,混淆視線。德育教師只有心懷堅定的理想信念、科學的世界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課堂上才能發出來自肺腑的聲音,理直氣壯地傳授德育知識,使我們的教學具有一種內在的感染力。
其次,德育教師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教書的過程實則為育人的過程,教師的品性修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也決定著自己與學生間的距離。為人師表的我們,尤其是德育教師,在具備一般的道德品質外,還應有一種特殊的品質,那就是崇高的事業心和強烈的責任心。在當前急功近利、浮躁的社會氛圍下,選擇了當教師,也就意味著選擇了甘守清貧。如果把當教師僅僅作為一種謀求生存的手段,那么你就勢必無法真正安心地工作,也就無法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塑造“人類靈魂”這一偉大工程的職責與使命。只有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地選擇了教師這一崗位,并把它當成自己終身追求的一項事業來熱愛,我們才會充滿熱情的工作著,才會產生強烈地責任心,為社會、學生心甘情愿地付出畢生的時間和精力。當我們自覺自愿的為我們所愛的事業付出時,也就會帶著無私的愛心和足夠的耐心去了解我們的學生,去關愛他們,尊重他們,平等地對待他們。如此,我們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和信任,才能讓學生自愿地開啟他那通往內心世界的大門,接近我們,接受我們的言傳身教。
再次,德育教師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理想、原則、信念、興趣、好惡、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準則在教師的言行上取得和諧一致,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靈的火花。”如果為人師表者在臺上一套,臺下另外一套,我們的學生也將陽奉陰違,表面上尊重你、課堂上附和你,內心深處則鄙視你,對你的說教亦會嗤之以鼻。在這樣的教育之下,學生多半也會言行不一致,人格上出現裂化。這無論是對學生的成長,還是社會的和諧發展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教師不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謹言慎行,言行一致,在學生面前塑造良好的師表形象,發揮其“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廣博的知識、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使其樂于學
要讓學生樂于學,特別是象德育這樣思想性、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主體的單向灌輸式教育,給德育注入“交互主體”(雙主體)的教育理念。在這方面,筆者以為,《學會做事》一書中的“知識層面 ——概念層面——情感層面——活動層面”的循環互動式教學很是值得我們借鑒。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起到一個導航人的作用,通過設計一定的問題、情境,或者通過一個社會的熱門話題等引領學生進入一個新的主題的學習,給學生提供一個足夠自由的舞臺,鼓勵學生在這個舞臺上表達自己的觀點、講述自身經歷感受、激烈辯論、角色扮演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老師的思想相互碰撞,甚至摩擦出思想的火花。在自由的“碰撞”中,學生、教師之間互為主體,他們的道德品質通過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而共同發展、成長。總體來說,在這種民主氛圍之下的“教與學”中,教師相對比較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實現從“心動”到“行動”,即實現德育的內化到外化的自覺轉化。
要讓學生樂于學,教師還需具備廣博的知識。首先,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只有精通專業知識,教師才能順利完成專業教學的任務。因此,作為德育教師,我們理所當然地要掌握深厚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政治理論和道德知識。但是,德育課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它涉及自然、社會科學等多方領域知識。比方說哲學,作為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它本身就是以各種具體知識為基礎,來思考和研究世界萬事萬物的共同性質和共同規律的。所以,要教好這門課程,除了掌握一般的哲學知識外,還要有較為豐富的其他學科知識。再者,德育課程的任務主要在于改造學生的主觀世界,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中職校的學生又有一定的厭學心理,所以,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僅僅是按部就班地把書本上的一套德育理論傳授給學生,那么臺下勢必會形成酣睡一片或聊得不亦樂乎的局面。德育教師必須努力學習學科知識,同時,通過書報、電視新聞、網絡信息等渠道獲取時代信息,準確把握國內外時政大事、社會熱點問題,做到學識淵博、知識更新及時,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能達到舉一反三、旁征博引、融會貫通的境界,使學生樂于接受我們的教育和引導。
德育課程是一門思想性較強的課程,空洞的說教、死板的語言只會給學生帶來枯燥乏味的感受,增強他們厭學的情緒。如果德育教師能在博學的基礎上使自己的語言幽默風趣化,則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了。因為幽默的故事、風趣的語言往往可以解除被壓抑的情緒,緩解人際間的緊張關系,溝通雙方感情,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甚至冰釋誤會。對于學生而言,一個幽默、風趣的老師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為在他的課堂上,不再僅僅是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理論了,一些奇妙的語言不時地跳入學生的耳簾,引起學生的歡笑。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觀點,得以啟迪,懂事明理。
三、用較強的教學技能駕馭課堂,使其能夠好好學
對于缺乏學習興趣的中職校學生來說,能夠吸引他們的眼球和耳朵,讓他們自覺自愿地學習,使他們樂在其中,可以說是已經開啟了他們久閉的通往知識殿堂的心扉之門。但是,怎樣讓他們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使他們的知識、能力、思想覺悟得到真正的提升,引領他們登上那座知識殿堂呢?這就離不開老師較強的教學技能了。
首先,要具備較強的挖掘教學資源、把握教材和根據需要處理教材的能力。要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我們千萬不能把學生忽略掉,只管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傳授知識,把教學知識化、理論化,而應根據中職校學生的認知水平、思想層次、興趣愛好去挖掘校內外現實生活中的德育資源,結合教材,緊扣教學目標,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適當淡化專業的理論性,使德育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這樣,德育教學才不會給學生留下遙不可及的感覺,而會讓他們感受到它的真實可靠性,調動他們的真實情感,從而在生活中充分發揮德育自身的感染力,不斷增強自己的生命力。
其次,要有較高的組織管理能力。中職校的學生在自控能力方面比較薄弱,聊天、打瞌睡、聽MP3等現象在上課時是常有的事,甚至有的學生在課堂中會突然引吭高歌一曲,或者制造一點小摩擦之類的事件來轉移同學們的注意力,影響課堂的教學秩序。所以,教師應該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對付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我們在處理課堂問題時要始終把握好適度原則,既不要夸大事件,過于嚴肅處理,也不要對于出現的問題不聞不問。否則,結局要么是同學與老師的對立,要么是課堂上的不良習氣不斷蔓延。掌握好分寸,對學生寬嚴結合,恩威并施,使課堂保持良好的秩序,才能讓學生坐下來靜心學習,保證好教學質量。同時,在德育課上僅靠教師的一張嘴來講授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的。作為德育課教師,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實現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在能夠熟練授課之外,還要能夠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如參觀訪問、拓展活動、材料搜集、社會調查、演講辯論等,以此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
再次,要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美國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說:“科學始于好奇。”楊振宇也曾說過:“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興趣和好奇心往往能催生強大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吸引著人們愉快地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設置疑問,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以達到知識、能力、覺悟的有機統一,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
此外,要建立多元靈活的學生評價方式。對于中職校的學生來說,德育課并不在于傳授較深的理論性知識,而旨在對學生進行德育基本知識及基本觀點的教育,重在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德育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中忽視學生在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和思想感悟,而過分注重知識性和一次性的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要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長效評價機制。就此,我們可以把課堂紀律表現、上課發言、作業完成情況及活動參與積極性、測驗結果等作為考評內容,以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既考評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更著重于考查學生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和價值觀方面的變化過程,以此來引導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盧德斯·R·奎·蘇姆賓、卓依德利澳 主編,余祖光 譯.《學會做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12.
[2] 林鐵成. 談優秀教師應具備的素養[J]. 教育探索,2012(01):117-118.
[3] 龔昊. 模塊式教學在中職哲學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J]. 中學課程輔導,2011(09):111-113.
(作者單位:上海信息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