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作為物理教師,我們需要經歷一個“專業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思,即重新審視我們的物理教育教學行為,看是否能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如果我們能夠從教育學的角度去了解學生,從專業的角度去認識自己,我們就能根據學生的差異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
【關鍵詞】物理教學 反思 專業成長
近年來,反思性教學成為備受教學界青睞的一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培養理論。反思被認為是取得實際教學效果并使教師的教學參與更為主動,專業更為積極的一種手段和工具。作為物理教師,我們需要經歷一個“專業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思,即重新審視我們的物理教育教學行為,看看是否能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如果我們能夠從教育學的角度去了解學生,從專業的角度去認識自己,我們就能根據學生的差異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
一、物理教學反思的內涵
物理教學反思是指物理教師以教學活動為對象,對自己在教學中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這一活動以探索和解決物理教學活動中的問題為基本出發點,以追求物理教學實踐的合理性為最終目的。
物理學科是一門實驗科學,它以觀察實驗為基礎。通過理性思維提出假說后,仍要回到實驗去檢驗,才能上升為理論,這就決定了物理教師言必有物(現象、事實)、以物論理;言必有據(概念、規律的建立是在觀察、實驗之后)。而且作為物理教師,要求在觀察和實驗操作上能作示范,心靈手巧,能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還有,物理學科不僅體現出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還體現出社會倫理、愛國情懷、求美信善的人文精神,其豐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內涵決定了物理教師在工作實踐中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的表現……顯然,要做好上述工作,需要一個反思的過程,必須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備課與課堂教學,記錄自己的感受、體會、評價及修訂,總結積累教學經驗,使得我們以后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二、物理教學反思的特征
1.物理教學反思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實踐活動,物理教學的反思不是經驗型教師教學后簡單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學情況的反思,而是一種可重復實驗的研究意義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學和人文統一的方式解決教學主體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千方百計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使得參與物理教學反思的教師獲得了創造性思考直至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
2.物理教學反思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教學中教師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為了改進教學,這實質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許多反思性教學專家認為“當人們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確證觀念與行動,以形成對現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賞時,就要激勵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
案例:一位物理教師在設計《平面鏡成像》一課的教學方案時,就幾度修改,反復研究,使整節課設計更趁合理。起初由于探究目標不明確,學生盲目實驗,不假思考去做實臉,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像與物等大。經過反復思考以及教學實踐,對上述方案進行了修改。首先讓學生討論:①為什么用玻璃而不用平面鏡做實臉?②為什么一支蠟燭點燃而另一支蠟燭不點燃?③為什么用兩支等大的蠟燭?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探究目標,然后再動手操作。這樣,學生操作順利,而且有同學把兩支等大的蠟燭換為四根蠟燭,兩根等大,另兩根一長一短,更好地說明了像與物等大。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三、物理教學反思的基本類型
根據物理教師常規教學活動的內容及教學程序,反思性物理教學實踐一般有以下三種基本類型:
1.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
這種類型的反思主要在教學設計階段進行。要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備課時,經常要考慮這樣一些問題:①自己或他人以前在教授這一教學內容(或相關內容)時,曾遇到哪些問題?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②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預測學生在學習這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新的問題?針對這些新問題,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2.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
主要是解決學生發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教師在反思中必須具備駕馭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應對課堂突發事件的教學機智(隨機應變能力)。實踐證明,課中有效的反思,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教學實踐活動后的反思
主要是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回憶,它包括對教學理念、行為、學生表現以及教學的成功、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備完課,上完課,不是教學的結束,而應當使課后反思成為完善設計、創新設計的延續。回首反省,成功與失敗,高興與沮喪,機智與遺憾,以及瞬時的靈感,都是課后反思的絕佳素材。將這些東西加以回味,進行點滴的積累,通過簡潔的追記、整理,就為今后教學設計的優化、教學素養和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例如:當學生在學習某些教學難點出現課堂氣氛沉悶時,你是如何進行有效調控的?在課堂教學中哪些教學環節沒有按計劃實施?為什么?效果如何?是否出現了令你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再教這一內容,教學設計方案還可以做怎樣的更改?等等。
請看一個課后反思的案例:
一位物理教師在講授“熔化與凝固”一節時,她首先利用大量的圖片,展示了一些常見的晶體與非晶體,使學生初步認識了晶體與非晶體。接著帶領同學們探究固體的熔化與凝固規律。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位老師問同學們怎樣把水變成冰?同學們說:放到冰箱里去冷凍。老師說:今天我給每個同學帶來了一個“小冰箱”。聽到這里,同學們異常興奮。然后教師讓學生把兩種固體攪拌在一起,然后把盛有少量水的小試管放到燒杯中,小試管中的水就會凝固。這個“小冰箱”對學生的刺激太強烈了,以至于接下來老師說的話、提的要求90%以上的學生都沒聽,他們的興趣全集中在使小試管中的水變為冰上面。課下經過反思這節課,認識到應該首先明確實驗中應該觀察什么?記錄哪些數據與現象?溫度計使用時應注意哪些問題?然后再介紹“小冰箱”,解釋“小冰箱”的原理,引導學生過渡到本堂課的教學任務中。這樣安排才比較合理。
在以上的課后反思中,教師雖然準備了一個非常好的實驗,但是沒有達到教學目標,但是通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分析了與課堂教學有關的策略和行為,制定了改變教學行為的計劃。作為反思的結果,她將來的課堂教學很有可能會比以前更好。
反思的對象有許許多多,對于每一位教師而言,當上完一堂課后對這節課的感受,肯定會比課前備課時的感受更為深刻,同時結合作業批改,更能從中體會該課教學的“得與失”、“成與敗”。所以我們可以對教學內容的反思、教學對象的反思、教學方式的反思;或者是對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是否科學與完善的反思、對教學內容的反思、對課堂提問的反思、對課堂板書的反思、對作業布置的教學反思、對作業反饋作用的反思、對考試后的反思、對課堂教學秩序的反思、對課件使用的反思等。
實踐了再反思,反思了再實踐。只有在這樣千錘百煉下的教學才是真正學生想要的;才能符合新課程的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位學生都能全面發展,而且是個性化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日升、張憲魁 主編.《新課程中學物理教材教法與實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王力邦 編著.《中學物理教師的學習與思考》,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