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應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線,以發展語文綜合閱讀能力為主旨,在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具有顯性標志的實踐環節上,借助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來展開。
一 要繼續加強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本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
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
第二,通過略讀、速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
第三,通過精讀、默讀的技能實踐,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行鑒賞性研究性閱讀。同時,要在“三個維度”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創設學習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展開個性化閱讀。
二 轉變教法,通過閱讀,讓學生吃透作者的感情
語文課是要讀書的。學好語文的關鍵就是要勤讀書。語文課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中真正學語文。在語文閱讀課中,應注意以下三種對話:
第一,與文本對話。例如,文章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我是怎樣理解文章的?理解的理由有哪些?
第二,與作者對話。例如,為什么要這樣寫?寫作意圖是什么?寫作意圖是否體現得很清楚?
第三,與編者對話。例如,為什么將這一篇課文組織在這一單元?為什么要涉及這道題?“研討與練習”與“讀一讀,寫一寫”有什么區別?編者的意圖是什么?
課堂教學的順序上,應遵循“先學后講”的原則。課堂教學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學生帶著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與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應該是教師帶著已經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學生,把結果講給學生聽。
三 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式學習。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學生閱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應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創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各人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容,并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一環節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這一環節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狀況靈活運用。
應注意的是,在研討、創新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引領作用,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閱讀體驗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必要時進行科學合理的糾正和引導,但決不能無原則地對學生的思路、認識或見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 注意精美段落的熟讀成誦
指導學生誦讀優美詞句章節,使學生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理解和運用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內容宜參照課程及教材推薦的篇目做出量的規定和質的選擇。
總而言之,應鼓勵學生廣泛開展課外閱讀,加大課外閱讀量,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7~9年級),每學年閱讀2~3部名著。有條件的學校應盡量每周開設一節閱讀課,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室)、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長此以往,經過周而復始的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肯定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