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在調整發展的今天,素質教育中德育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德育的教育必須融入到傳授知識中。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德育往往被忽視。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呢?筆者略談幾點。
一 結合語文教材內容,滲透德育
語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許多優秀作品無不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民生活、生產狀況,字里行間洋溢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富含偉大的人生哲理。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還應實施德育滲透。例如,在講解愛國主義篇章時,筆者會適時地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使他們仿佛看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喚起他們熱愛祖國的感情。另外,課本中像杜甫的詩、魯迅的文章都帶有憂國憂民情感,強烈感染著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的思想感情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語文課堂可以成為引導學生成為德才兼備人才的思想教育課。
二 創設情境,使教學富有感染力
語文課堂中如果教師只是“說教”會使其成為空洞的口號,教育的結果也幾乎為零,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的道德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情趣導入可以使學生熱情高漲,身臨其境,達到忘我境界。如在教學《背景》一課時,“父親”笨重的身體,蹣跚的腳步,卻過鐵道去為“我”買橘子,學生在細細品味的過程中筆者在適當的時候插放了《父親》這首歌曲,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到父愛,從而學會愛父母、尊重父母、孝敬父母。
三 結合作文訓練,進行德育教育
現在的學生許多許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生活優趣,性格自私,不愛護公物,有不少家長向文訴苦,說孩子很難管,學習不主動,還總喜歡玩網上的游戲,家長極其苦惱。許多家長認為覺得自己的事業上很成功,但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卻很失敗。于是筆者結合作文訓練《我懂得了……》啟發學生認識到勤勞節儉是美德,而不是寒磣。一個勤儉的人,只要有明確的生活目標,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才會實現人生的價值。上交的作文中,有的學生寫《我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懂得了自己的責任》等,通過這次的作文訓練筆者認為學生們漸漸地體會到了教師和家長的良苦用心,同時也達到了滲透德育的目的。
四 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進行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之外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是增強學生素質的另一途徑。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活動。如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接龍、討論會、演講比賽等,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教師要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樹立信心,要告訴學生結果不重要,重在參與,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
五 結合內容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保護大自然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給大自然以人文關懷,學生應熱愛大自然,熱愛人類家園,保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水資源,否則人類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正如公益廣告上所說的:“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讓學生明白“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如綠草地上的廣告牌上寫著:“不要踩我,我怕疼”。語文課本中也有許多關于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文章,筆者讓學生親手制作手抄報、宣傳畫,激發學生的熱情,又使他們受到了教育,增強環保意識,讓學生懂得應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
總之,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特點,還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教育是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就是育德,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抓好德育教育,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為社會主義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