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美術欣賞課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抽象的概念,可以通過一些不太恰當但很實用的比喻讓這些概念在美術作品中得到具體直觀的呈現,從而使其易于理解。本文主要論述了“亂打”比喻在課堂實際應用中的優點和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打比喻 美術欣賞 抽象概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0-0067-01
中國當代女作家王安憶寫景時將上海的弄堂比作“國畫中稱為皴法的筆觸”,微露痕跡而入木三分,堪稱一個“妙”字。在筆者所從事的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存在很多抽象的概念,很多時候筆者會用不太恰當的比喻把這種抽象講解得直觀、具體,“亂打”的比喻自然登不得大雅之堂,卻也勉強能稱為“投機取巧”之“巧”。
如在講形式美法則時,說到“節奏與韻律”。在學生的知識體系里,節奏、韻律用在音樂與詩詞上應該是順理成章的,是為他們所熟悉的,而放在美術作品中去理解則有相當的困難。
如何把“節奏與韻律”的概念具體地呈現在美術作品中并講通呢?筆者試圖通過很多種方法去解釋,可學生依舊茫然。后用了一個比喻:把心電圖比作一幅抽象畫。心電圖是大家熟悉的事物,那些有規律變化的曲線體現了心臟的跳動,而心臟的跳動是有力量有規律的,這與節奏、韻律的聯系很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如果這種心電圖是一幅抽象畫,那些變化的曲線就體現節奏和韻律的形式美感。死亡的人,心電圖呈現的是一條直線,心臟停止跳動,所以“節奏與韻律”就不存在了。
這樣,就把美術語言中的“線”提取出來,學生很快地把他們熟悉的“線”與“節奏與韻律”的概念結合在一起了,美術作品中那些不同的線條在他們的認識里也真正有了形式美感。
一 簡單有趣,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是教與學的一個基本環境,沒有負擔地進行教學活動對提高課堂效率的種種積極作用無需贅述。許多教師會有這樣的體會:很多備課時精心設計的環節,真正實施起來經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準備得較為成熟,實際操作起來雖有一種胸有成竹的篤定,卻因為對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理解能力等因素估計不足,很難隨機應變。“亂打”的比喻通常是在“講不通”的情況下“急中生智”的產物,有“簡單有趣”的特點,雖不甚嚴謹卻有妙手偶得的靈活與輕松。
二 設置懸念,激發學習興趣
既然這喻是“亂打”的,也說過是不恰當的,甚至本體喻體風馬牛不相及,如上述的抽象畫與心電圖。也正因為這樣,“亂打”比喻反而有出奇制勝的效果。試想一下,教師在講授時突然提到一個與教學內容不搭界的事物,學生的狀態肯定是會發生變化的:“不是講這個形式美法則嗎,說一個人的心臟停止跳動做什么?”腦子里會有接連的問題被提出來,這時候,學生的好奇心必定會被調動起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有了繼續探索和深入思考的興趣與動力。
三 強調問題,引導學生參與
學生在課堂上最通常呈現的是一個“觀眾”的狀態:靜待好戲上演。教師的表演結束了,包袱抖完了,可學生沒看懂,怎么辦?打比喻起到一種強調的作用。在針對一個問題反復講解無果的情況下,變換一種角度看問題,這個變化的過程也是問題被強調的過程,而上面說到“亂”打比喻為解決問題設置了懸念,在強調問題的同時把學生帶入到思考和探究的狀態,其實也就是把學生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他們擺脫被動接受和盲從狀態開始獨立思考。
“亂打”比喻有很多積極作用,但這個“亂”也得有講究,可以不恰如其分,但也應如張旭的狂草亂得要有章法:
1.“亂”中取“易”
易:簡單、平易。前面提到這種比喻應“簡單有趣”,就是說拿來打比方的事物必需要是貼近生活的、耳熟能詳的。用熟悉的事物拉近學生與困難的距離,掃除面對疑惑時的煩躁抵觸情緒,增加親切感,這樣學生才會愿意去接近它,了解它。
2.“亂”中取“真”
這里的“真”,自然就是真實了,真實的東西才有說服力。通過打比喻來解決問題,就是要借助一個熟悉的事物去認識另一個暫時陌生的事物。這個熟悉的事物起到橋梁的作用,這座橋當然不能是彩虹橋,這座橋須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并可以被踏踏實實地踩上去。
3.亂中取“精”
得出這個結論,是需要些失敗的經歷的。去粗取精的過程就是嘗試和繼續嘗試的過程,放在這篇文字里,可以理解為“不斷地亂打比喻的過程”,如針對如何在美術作品中體現“節奏與韻律”的形式美法則的講解,或許說到了交響樂,又或許說到了詩歌,甚至還有乒乓球落地等物理問題等最后說到心電圖,成了!“精華”也就產生了。
美術欣賞是感性體悟與理性思考結合的活動,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無法用公式去換算,用語法去規范,沒有一定之規。怎樣讓欣賞課真正成為欣賞美感受美的平臺?耍點小聰明、用點小方法、亂打幾個小比喻吧!
參考文獻
[1]李玉平.如何上好美術欣賞課[J].成才之路,2008(8)
[2]王青.淺談初中美術欣賞課[J].才智,2011(15)
[3]吳玉麗.初中美術欣賞?評述課教學初探[J].藝術教育,2011(8)
[4]許建軍.修改名畫 激發創新[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3)
[5]郝先利.讓課件設計服務于美術欣賞課教學[J].華章,2010(31)
[6]于桂芬.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J].新課程(教研版),2008(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