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立足于教材,精心設疑,適當引導;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多讀、多思、多練、多背,這是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手段。
一 上課時注意新課與舊課的聯系
在上課時,充分利用學生已學過的文言詞語,活用這些詞語。有利于學生溫習已學過的內容,并活用學過的知識。
首先,利用已學知識讀懂新課文。如“安”在很多文言文中都有出現,而意思大致相同。《陳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是“怎么”,作疑問詞用;《隆中對》中“然志猶未已,君計將安出?”這里的“安”也是疑問詞“怎么”;《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中“安”也是同義。教師在授課中讓學生回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是對舊知識的溫習還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在《變臉》中接觸到一個成語“怡然自得”,這時教師就要有意地引導學生回憶在哪篇課文中學過這個成語,學生會自然地想到《童趣》中的“怡然自得”,甚至有學生還會想到《桃花源記》中的“怡然自樂”,這樣不但復習了舊有的知識,還明白了這一成語的用法。
再次,新舊知識的聯系還可以讓幫助學生解決自主解決閱讀中的困難。如在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有兩個“使”字,這兩個“使”的意思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又該怎么解釋,讓學生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和現代文中“使”的用法來討論。通過這樣融會貫通的學習,使學生推敲出這個“使”在這句話中的不同意思。第一個“使”解釋為“派遣”,第二個“使”解釋為“出使”。這樣學生在自主討論中,既體現了自主學習的課標要求,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現代漢語與文言文聯系起來,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由于文言文的詞性、語義、語法與現代文有較大的差異,要想很透徹的理解文言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應該把白話文與文言聯系起來,這樣才能讓文言文在學生的頭腦中“復活”,把難學的文言文變得容易,才能使學生學會觀察現代以推古代,很好地學習文言文。如文言文中有很多詞類活用現象,如《唐雎不辱使命》中“請廣于君”的“廣”字,現代文是“廣大,寬廣”的意思,作形容詞,但在這一句話中作動詞用,解釋為“擴大”;《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中“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中“勞”“餓”“空”都是使動用法。現代文中也有很多類似的用,比如《社戲》中“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汽里”,“朦朧”一詞,形容詞用作動詞。現代漢語中“中國女足大敗日本隊”,這句話中“大敗”就用了使動用法,解釋為“……使……大敗”。
文言文中的成語、典故,在現代漢語中還在使用,如《童趣》中“龐然大物”,在《綠色蟈蟈》也有出現;《醉翁亭記》中“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等。這些成語,現今都還在使用。這些成語、典故成了文言文教學通向現代文教學的橋梁。因成語、典故、俗語都是中學生喜聞樂見的,而這些語言又充分地展示了漢語的所有特點,是聯系古今漢語的自然紐帶。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積累文言文詞語的能力。通過探討文言文詞語的延伸,與現代漢語聯系起來。這兩者是一脈相承的,許多詞語的語法、語義是相似的。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許多熟悉的成語、名句。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了解文言字詞在課文中的意義,還要讓學生活學活用,進而積累成語,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
如《岳陽樓記》中“予觀夫巴陵勝壯”,其中的“觀”作觀看講,在成語中有沒有含“觀”為“觀看”的成語呢?學生會調動已有的知識,回憶有關的成語回答“察顏觀色”“洞若觀火”等等,有很多這一類的成語。這么一聯系,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把已學過的知識和新學的知識及現代文聯系起來融會貫通。這樣既理解了新的知識,又復習鞏固了舊知識。
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止是文言文可以這么教學,現代文也可以這么聯系教學,只要教師在備課時結合實際以及學生的情況備課,就很容易在上課時引導學生聯系舊知識學習,也能在上課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