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原語文教學大綱相比,以鮮明的理念、明確的目標、全新的框架和科學的教學觀念,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面對社會發展和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必須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理念、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及方法等方面進行一定的改革。如何指導學生寫好作文,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是一件既重要又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作文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怎樣醫治和擺脫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痼疾?本文想就此略陳管見,就教同人。
一 “應試教育”在作文教學中的弊端
1.只盯“指揮棒”,不練基本功
筆者與不少語文教師談起“作文教學目的”時,教師都感到愕然。大家的回答是:“考試怎么出題,我們就怎么教。”于是練習考題成了作文教學的一切。
2.本末倒置,以考代練的訓練模式
每學期小考、大考、抽考、練兵考等簡直鋪天蓋地。限定時間,規定題目,評判分數,排列名次,張榜公布,真是“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兒”。寫作本應由簡到繁,由初級到高級,并在高度心理自由和相當興趣化的境況下循序漸進。如此以考代練的作文教學,違背認識規律,收效甚微。
3.猜題押寶、投機取巧的教學心理
應試教育把作文教學中的猜題押寶現象推上極致。教師如此,學生如此,領導如此,上下左右無不如此。筆者曾聽過一位市級中學教學能手的作文教學經驗介紹,他把近十年來全國絕大多數省份中考的近千個作文題目分門別類梳理成所謂“規律程序”,然后教給學生哪類題目具有循環式的規律性,只要按他的要求去做,就能以不變應萬變,無往而不勝。如此高論,如此引導,作文教學將誤入歧途?
4.以迎合閱卷人好惡為宗旨的歪道文風
筆者聽過許多寫作教學高手的觀摩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要求學生一定要在“戰時”的幾十分鐘內寫出讓閱卷人喜聞樂見的文章,也就是要搞“迎合”。開頭必須如何如何寫,中間務必怎樣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真正的好文章是在“忘我”的情勢下創作出來的。如此教學,說小了是誤人子弟,說大了就是誤國誤民。
作文課應試教學的弊端還可以列舉許多。走出這一泥沼,已經是刻不容緩了。
二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過程中,作文教學改革的著手點
在作文課的教與學中,說到底,教師只是一個導演,一個鏡頭外的局內人。“戲”演得好壞,歸根結底還得看學生,也就是“主演們”如何動作。寫作,不僅存在一個技巧問題,尤其還是一個與修養、閱歷、情操有關的人文水平問題。寫作是一個逐漸領悟的過程,有時甚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寫作必須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去感、去悟、去創;就像演員,要緊的是務必去登舞臺:成功失敗全不怕,好壞皆在進行中。
1.教師要當好寫作的領頭雁
古人云:“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教作文,必須自己會寫作文;要學生寫,必須自己會寫,先寫。當好寫作的領頭雁,此種方法并不是要求教師以“寫”代教。恰恰相反,教師最先通過“深入虎穴”獲得“虎子”,從而在具體地感受寫作的甘苦中去把握習作課教與學的訣竅,尋找教與學的捷徑,使作文教學“活”起來。
2.從訓練聽、說、讀、觀、思入手,養成天天記、天天寫的習慣
據教育心理學分析,學生的寫作沖動,首先來自“聽、說、讀、觀、思”諸因素。這些因素的萌發與形成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寫作能力的萌發和形成。具體地說,“聽、讀、觀察”就是訓練學生對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學生能夠將生活中的那些生動、形象、深刻、真知的東西一下抓住,這就是材料。而“說與思”的訓練又是培養運用語言進行整理、加工直至運用口頭語言訓練表達能力,進而為書面寫作蓄勢。在此基礎上再去養成天天記、天天寫的習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寫作能力。
3.變教師命題為學生“找題”
教師不再規定具體的題目,而是只指定作文范圍、題材和體裁。題目由學生根據老師指定的范圍自己去“找”,以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思考和獨立創作的空間。好的文章,總是先從大量的原始生活中尋得素材,再從素材中發現生動深刻的東西,然后形成觀點,最后確定題目。只有經過這樣的大量的反復不懈的訓練,學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寫作能力。
4.改教師評改為學生自我評改
多年來,作文教學都是學生習作教師改評,這幾乎成了天經地義的法則。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最笨拙的限制主體創造力的做法。據調查,絕大多數學校對教師的作文批改都作了具體而又細致的規定。近幾年來,不少致力于教學改革的教師摸索出了一套“以點評為主,讓學生自我評改”的路子,實在可喜可賀。總之,讓學生自己在習作和講評中發現自己的問題,然后自覺地主動改掉不足。當然,這絕對不是說教師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讓教師多從宏觀上把握、調控、引導,多做評選、啟發、鼓勵工作。
三 多讓學生到生活中去練筆
作文教學要開展好第二課堂活動。深入生活,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成立課外習作興趣小組
一是教師組織活動,與學生一起摸爬滾打,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讀寫訓練;二是由學生自己組織小型文學社,利用節假日、星期天開展活動,教師請當地、外地作家來講學、輔導,以開闊眼界,拓寬寫作思路。
2.開展多渠道習作練習
例如,舉辦人人參加的自寫自編的手抄班級日報活動,一學期下來,每位學生可以輪辦2~3次;定期辦好黑板報、學生優秀作文宣傳欄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會有利地促進學生練筆。
3.走出校門,豐富自己
提倡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深入工廠、農村去了解社會。過去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個“行萬里路”的目的就是:一要感知祖國的大好河山,二要感知五彩繽紛的社會。這就是積累——材料的積累、形象的積累、思想的積累、寫作思路的積累。這會對學生的寫作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4.有計劃有選擇地組織學生接觸各種傳媒
訂報紙書刊、看電視、聽收音機,并有針對性地開展討論,以培養學生的鑒賞和思辨能力。
5.有組織地開展和參與寫作評比活動
每學期以學校或年級為單位,組織一兩次作文競賽,評出等級并給以適當獎勵。有條件的還可以參加一些縣、市、省甚至全國級的作文評選活動,以此來檢驗作文教學的效果。
作文是最富創造性的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陣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會繼續不斷地深化作文教學改革,提高作文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