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多年的教學生涯也有許多的不解和困惑。究其根源來自各方面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其具有基礎差、知識面窄、反應能力低等特點,尤其是在數學課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所占比例更大。這難道純粹是學生的問題嗎?這難道是無法解決的難題嗎?為此,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和研究。
一 原因分析
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遺傳因素,家庭和社會環境不同以及學生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本人從以下三方面加以分析:
1.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在學習新知前的原認知結構存在缺陷造成了學習困難。這類學生往往不能正確遷移知識,不易儲存和提取知識應用。對數學學習沒有動力,缺乏興趣,和教師之間在情感上有距離,甚至因為教師看不起而不愿學;因為教師疏于管理而不去學。這類學生把學數學看做負擔,不在數學課上下工夫。
2.家長方面的原因
有些家長不從自己子女的實際出發,期望值過高;有的家長只關心結果,不關心過程,平時放任自流,到時怨天尤人;有些家長不是對子女關心備至方法失當,就是過于嚴苛或過于嬌寵。
3.教師方面的原因
有的教師教學水平低下,上課刻板無趣,無法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有的教師教學態度不端正,經常歧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甚至諷刺謾罵學生,致使學生討厭教師,進而厭惡數學。
二 轉化策略
針對以上表現和原因分析,本人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以下一些轉化策略。
1.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學生學知識大部分均來源于書本內容,對于生活中接觸到的數學知識很難理解,因此,大部分學生認為所學知識對自己的將來沒有什么用處。針對這一阻礙學生學習的錯誤認識,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告訴他們數學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帶他們去做一些有利于學習的活動,給他們講生活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懂得知識存在于社會中,存在于生活中,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并非一無是處。從而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變枯燥為有趣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枯燥的學科,多數學生對學數學不感興趣。為此,本人在教學中,一方面熱愛學生增加情感投入,以愛心去感化學生,將師生間的距離縮短,讓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朋友。另一方面,化枯燥為有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本人在教學中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設計為生動有趣的問題,將抽象而枯燥的知識轉變為一種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知識,同時利用中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3.變“學會”為“會學”
首先,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在上課前將所要學習的內容提前閱讀,達到熟悉內容,再標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于在上課時認真聽講,從而真正理解這一內容。其次,要教會學生聽課,聽課過程中必須專心,抓重點,做筆記,預習中標記的知識點應認真聽,多提問,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認真完成課堂練習,將所學知識當堂鞏固,發現自己在這一節中的不足之處,多想多問。再次,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思維的方法。如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類比與聯想,抽象與概括等。
4.變抽象為形象
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都有這樣的感覺,反復強調的問題,學生總是記不住,而一聯系實際就記住了。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創設教學情境,盡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
總之,轉變學習數學有困難學生的策略,首先,要讓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也是學習動力的源泉。其后是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中接受新的數學知識。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