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能力,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下面就筆者自己在生物課堂的教學中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實現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課堂導入,要能激發學生求知欲
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在課前和課始要把自己的情緒理性地調整到最佳狀態,通過口頭或肢體語言、音像材料、實驗操作等方法,迅速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盡快形成問題氛圍,使學生生疑,同時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 課堂教學過程,要能達到教學目的
第一步,出示學習目標。這一步驟在課堂導入之后進行,也可以省略。
第二步,列出問題。這一步驟可以有三種方式:一是可以由教師圍繞學習目標直接出示;二是導出課題之后,引導學生忘文生“疑”,試著提出一些問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歸納后出示自學問題;三是學生可能不會提問題,這樣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快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疑問,由教師歸納出自學問題。
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所預設的自學問題都要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體現知識主干,具有輪廓性,不易太碎、太小、太多,最好是以文字敘述的形式表述問題而不要以練習題的形式出示。同時,問題要簡潔,要緊扣教材,要有梯度,突出核心內容。
實踐中發現,教師直接出示問題,能直奔主題,節約課堂時間,但是學生必須在教師設置的框架下運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如果讓學生提出問題,則大部分知識支離破碎,教師要引導歸納,若問題提不到點子上還要補充,占據了課堂時間,一旦把握不好可能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筆者認為,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說明學生有問題意識,這是“創新”萌芽的開始,因此主張自學問題的設置。如果課型允許,應該先讓學生提出問題,因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也是一個觀念轉變的問題,就是把學生讓在“前臺”。
第三步,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師一般要適當地進行方法提示,信心鼓勵和提出時間的要求。要留足自學時間,以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為主(大部分問題的解決都要靠這個做基礎)。在自主探究中,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到教師對自己的熱切關注和期望。就是說學生自學時,教師要加強督查,及時表揚或通過贊許的目光關注自學速度快、效果好的優等學生,激勵他們更加認真自學,同時要重點關注中差生(可以拍拍肩膀、說幾句悄悄話,幫助其端正學習態度)。無論關注的形式怎么變,教師有一個底線不能變,那就是不能打斷或干擾學生獨立學習的思路。
這一環節中,容易出現的誤區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設置的自學問題層次不清,不能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問題太雜太碎或太大太空。要么是問題一看就會,課本上有直觀答案不需思考或沒有思考價值;要么是問題思維跨度太大,缺乏遞進性,學生難以接受。二是自學走過程,時間安排不足。三是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出現了兩個極端。要么嘮嘮叨叨,使學生不能專心思考;要么漠然視之,認為學生自學與自己無關,使學生在失去教師親和力的情況下低效學習。
三 課堂教學要師生合作,共同探究
這個過程就是師生一起解決設置的自學問題的過程,其指導思想是: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營造和諧有序的互動氛圍,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學情況的機會。要使學生從互動中檢查自學的正確程度,解決疑難問題,以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這一環節中,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互動合作不是狹隘的只限于淺層次的討論或齊答。學生獨立展示、補充、評判,教師點撥、點評、歸納與總結,都是合作互動。學生也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更應注意獨立展示。
第二,展示自學探究情況要面向全體學生,真正做到讓更多的學生學會用準確的語言闡釋問題,淺層面的問題要盡量照顧學困生和中等生,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讓多個學生發表見解,補充完善,直至答案準確全面。
第三,教師的點評和歸納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點評使知識更加準確和系統化。所以,教師對知識結構體系和詳細內容要做到心中有數,切忌點評時不分主次、滔滔不絕、占用過多時間。
第四,教師要做好組織教學,讓學生學會傾聽、善于表達、勇于評價。當然教師也要學會做到傾聽欣賞、精彩點評,使課堂活而有序,讓師生之間的交流、點評在活躍中透著適度的嚴肅和嚴謹。
第五,教師堅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無視學生的存在和能力,以講授代替學生的自學和展示,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表達欲望,要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領者、幫助者和促進者。
所以互動合作這個環節可以有三種形式,一是提問與評價。操作的辦法是學困生回答,中等生補充或中、優等生評價。讓學生學會表達、傾聽、思辨和評價的目標主要在這一環節培養和體現。二是討論。通過檢查,如果學困生做對了,說明這個問題全班都解決了,教師就不用在此費事了,而應該直接轉入下一個問題檢查,以免浪費時間。如果是中等生也難以解決的問題,則需要討論,討論要建立在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可以同桌討論,前后桌討論,小組討論。三是講解。如果是通過討論仍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則予以講解,講解的原則是“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自學和討論后還不理解的問題,講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的問題,講知識遷移后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三不講”,即是學生不探究不講,學生會的不講,學生講之前不講。
四 加強訓練,鞏固知識
這一個環節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記憶和運用。教學時,可以以文字表述問題的形式或練習題的形式為載體進行活動,達到鞏固記憶基礎知識的目的,檢測題可以采用選擇、填空、識圖、實驗、探究等適當的題型,既要體現本節所學的知識內容,又要聯系實際解釋自然生命現象,闡述自己正確的生物學觀點,提高健康生活水準,推進生態環保等。出示檢測題的方式:可以由教師在黑板上統一出示,也可以用測試卷的形式。檢測的方式可以通過提問、板演、競賽等進行檢測。五 拓展知識,遷移應用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總有一些新的問題生成,尤其是在自主探究、互動合作的基礎上。在這一環節,教師要誘發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特別是運用文本知識解釋自然現象、生理現象、生態環保等問題。這一個環節的關鍵是拓展。通過前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已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否鞏固下來并熟練運用,也就是下課后的實際效果問題應高度重視。所以在課堂的最后環節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聯系實際,準確并正確地進行知識遷移,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以及內在規律進行歸納和整理。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有多種,這是為優秀學生吃飽準備的加餐,是滿足有個性特長的學生發展的需求,也是為教師調整課堂時間與內容準備的緩沖地段。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善于運用不同的課堂教學形式,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探究氛圍,努力挖掘學生的心智潛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