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意識的培養和開發是培養創造人才的起點,只有注意從小培養創新意識,才能為學生最終成長為創造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創造能力的培養基礎在小學階段,而小學數學教育又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為學生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機會;讓學生參加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質疑活動;使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一 如何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以自己的專業知識、教學方法、教學技能去影響學生,同時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響學生,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最積極活躍的主體。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說明興趣可以引導和推動一個人去鉆研探索,將注意力放在個人所感興趣的問題,從而能獲得創造的成功。一般說來,數學學習成績好,就容易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反過來,對數學一旦產生了興趣,它就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動力,推動學生努力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有些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對數學學科產生厭煩情緒,就容易導致學習效率低,數學成績差。這時教師應對學生取得的僅僅是一點點微小的進步和成功進行鼓勵與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滋味,認為學好數學并不困難,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這就使學生的“苦學”變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課堂上進行數學教學時,可以適當穿插一些數學趣味,結合教科書,說說數學史上的公式、定理等發現的過程,講講數學史上的難題是如何被解開的。教師可以通過教具、學具以及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開展數學游戲或競賽,讓學生走出課堂,聯系學校、家庭和社會進行學習。低年級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編插童話故事等來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
二 如何培養創新意識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能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例如,教學“年、月、日的認識”時,教師先讓學生舉例哪些年份是閏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隨后,讓學生做小考官報出年份,教師再判斷它是閏年還是平年。由于教師對學生所報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準確的判斷,學生感到非常驚訝。此時,教師說出:“我有一個秘密,它能夠迅速準確地計算出這樣是平年還是閏年,大家想學嗎?”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失時機地為他們走向成功搭橋鋪路,想方設法使他們獲得成功。在實際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對于綜合性較強、比較靈活的問題,可以請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來回答;對于一般性的問題,可以請學習成績中等的同學來回答;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請暫時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同學來回答。這樣所回答的問題與他們的實際情況相符,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就高、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也就多,學生的成就感就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濃一些,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可能性就大。
三 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學生側重于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于掌握學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皩W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造。因此,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是升華,是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卷煙廠十分注意“引”的設計。第一,“引”要奇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趣,從而創設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第二,“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并不深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引”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容易受到啟發,創設學生勤于動腦,富于想象的氛圍;第四,“引”的深度、廣度、坡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喜歡從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挖底等。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F今家庭中都是獨生子女,生活中往往缺少合作。而未來生活中面臨的工作并不是獨立的,同事之間也應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研究性教學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創新及成果,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從每一節課做起,真正地把學生看作是“發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識容器,讓學生能在教師和學生自己設計的問題情境中,通過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從而學會生存和發展,這將是每一位教師的使命和責任所在。只有教師有創造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與和諧氣氛的教學環境中,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結出創造之果。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