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傳統課堂教學的反思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對學生的價值和學生的地位問題重視不夠,在教育的價值取向上,把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人為地對立起來,并過分注重教育適應社會的價值而忽視教育促進個人發展的價值,不重視人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在教育過程中,僅僅把學生當做教育的對象和客體,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揮,使學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縛。主要表現為重視教師而不重視學生,重管教而不重自覺,重統一而不重多樣,重傳授而不重探索等現象的普遍存在,與現代社會對人的基本素質(尤其是主體性素質)要求相距甚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自主、能動、創造這種有主體性的人,有主體性的人就需要主體性教育來培養。
二 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所謂主體性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范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成能夠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主體性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是對傳統教育的繼承和超越,因此既保留了傳統教育的那些反映規律性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個性特征,即科學性、民主性、活動性和開放性等。
三 主體性教育的課堂設計原則
主體性教育的課堂設計觀包含以下兩層含義,一是主體性教育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性為目的的一種實踐活動。課堂設計應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強調學生的自主,以學生為中心來研究課堂教學,把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置于核心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二是課堂設計的目的是促進學生主體性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此,主體性教育的課堂設計應遵循四個基本原則:整體優化原則;學生主體原則;多樣化原則;超前性原則。
四 主體性課堂教學實施策略
主體性課堂教學是一種交互式的教育結構,當務之急是轉變教學觀念,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把學生視為構建學習主體的對象。課程內容掌握的本身不再是教學目的,而是構建學習主體的手段。教學的目的是把課程內容轉化為學習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課堂學習的全過程就是為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增強,使學生最終成為能夠主動駕馭和支配整個世界的主體。其實施策略主要有以下七種:
1.明確目標、激活思維
現代教學理論著眼于學生身心的發展,教學目標不限于知識傳授,還包括培養學生的創造潛能。因此,現今必須注意在課堂激活學生思維,加大思維力度、深度、在靈活性和批判性上下工夫。一方面,要擴大教學的信息量和知識面;另一方面,要提出能揭示事物本質規律及其相互聯系的問題,引發學生去猜想、爭辯、評判、迸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2.主動參與,積極交往
活動是主體性的源泉,是主體性發展的前提條件。主動參與、積極交往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它主要是把活動作為主體性教學設計的根本原則。課堂教學中堅持學生活動的自主性,使學生主體處于活躍興奮的狀態,能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使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活動,使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參與。
3.民主合作,雙向互動
教學活動是一種社會性的交往活動,在這種活動中,教學過程即是師生間、生生間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民主協調的精神,尊重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主體權利,建立一種平等、至親至愛的師生關系,創設一個雙向和諧的優良教學環境。
4.研討交流,探究發現
我們可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這樣的流程:“創設情境——嘗試練習——研討交流——探求發現——再創造、再發現。”這樣不但教給了學生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流程,形成了競爭交流機制,使學生由被動聽講轉為主動參與、主動進取,這樣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5.鼓勵質疑,嘗試創新
“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問題是推動創新的原動力,鼓勵學生質疑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的奇思異想,即使學生提出荒唐或不恰當的問題,也應給予積極評價,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因為靈感和創造常常孕育在異想天開之中。
6.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教學方法的選擇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創造性地運用現代高中數學理念和方法,采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用“創造性地教”為學生“創造性地學”創建環境和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部參與意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在教學中,若只講理論,讓學生憑空想象,會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但如果聯系生活,用多媒體、幾何畫板等展示立體圖形,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躍起來。
7.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創造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凡是學生能自己學的、自己能想象的、能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讓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體驗。新的教育理論特別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過程中融入高中數學情感、學習習慣、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以及交流大眾生活經驗等。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