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
課堂中過多的問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實際上學生處于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答案被教師完全控制
有時,教師會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仍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候答時間過短
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真正進入思考狀態。
4.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制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 針對課堂提問現狀提出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要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
1.對教材要“懂、透、化”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教材,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對學生要“實”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許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教學內容了。下課后,筆者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后,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系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想要再說說。
3.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這種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設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后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才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也往往會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于提問題、善于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
(2)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他們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題。如二年級學習了“角的認識”以后,對于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以及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等內容,學生都已經知道了。“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提出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么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范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地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