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農村中職學校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了分析總結,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措施,對于更好地實現會計專業教學目標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理論教學 社會實踐 就業指導 教學手段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0-0172-02
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的目標可概括為:培養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熟悉《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及相關法律、法規,具備會計工作崗位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及一定的會計職業技術能力,畢業后能夠較快地從事各種會計核算工作、直至擔任主管會計的初中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一 目前農村中職學校會計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教學對象學習基礎差、不良行為習慣多,不能適應概念抽象、謹慎嚴密的會計專業教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然而在農村,對職業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的偏見依然存在,許多家庭不愿送孩子到職業中學就讀,學校的招生難度很大。因而招生的不成文規則就成了“剜到籃里都是菜”。相當多的學生學習基礎差,不良行為多。會計專業教學不僅體現在專業技能和技巧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備遵紀守法、堅持原則、求真務實、認真仔細的職業道德。當前的招生原則給會計專業的實際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教學體制不健全,教學計劃不系統,授課內容隨意性強
農村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沒有長遠的培養規劃和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根據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師資結構制定。特別是應試教育依然為農村學生家長所看重,學校則順應這一愿望,針對高考開設課程,刪減了會計學科的基礎課、技能課和相關的配套學科,嚴重脫離了會計專業的教學實際,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單招落榜,同時,由于所學專業不系統,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畢業生就業無望而怨聲載道,從而失去了中職學校辦學的吸引力。
3.教學經費投入不均衡,教學手段滯后
目前的中職學校都在積極建設重點專業或精品專業,這些專業的開設會得到相應的政策性經費撥款。因而學校把相當大的人力和財力都投放到這些專業上,忽略了其他專業建設。例如,會計專業教學設備陳舊,教學手段滯后,依然是教師一支粉筆在黑板上進行著賬務處理演示,學生一支筆在作業本上練技能操作。學生沒見過支票、匯票及相關的結算憑證;會計憑證、賬簿的填寫沒有系統操作過;手工記賬模擬室、操作臺,會計電算化系統軟件這些現代教學設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镜慕虒W硬件得不到改善,嚴重制約了專業的生存發展空間。
4.理論教學、技能實踐與專業就業脫節
農村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實踐課徒有虛名,實現不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基本要求。學生的專業技能實習找不到愿意接手的單位或企業,甚至連一套完整的會計實務資料都無法索取。學生沒有動手機會,實際操作技能得不到鍛煉與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差,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去向。
二 針對農村中職學會計教學中現存問題的應對策略及實現目標
1.走近學生,正確引導,培養興趣
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言:“學生心理健康,貴在疏導。”給學生灌輸既來之則安之,既安之則學之,既學之則精之的會計專業學習理念,用會計專業優秀畢業生就業和創業的事跡去鼓勵學生,使學生真正看到希望,自覺主動地學習所選擇的會計專業并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教師應在基本概念上下工夫,將抽象的概念進行分解,逐步教會學生。教學中可采取傳幫帶的方法,將學生分成小組,組內成員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同時,將會計職業道德課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多渠道收集經濟犯罪案例,鼓勵學生參與探討分析這些案例的成因及后果,通過潛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從最初接觸會計專業的學習開始就養成自覺遵紀守法等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2.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建立健全科學完整的專業學科體系
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有教學計劃、實施方案及效果監測,克服盲目性、隨意性,要根據會計學科的特點設置專業課程及相關課程體系,具體設置內容包括:(1)會計職業道德:會計職業道德是規范和約束會計人員工作行為的準繩,明確會計人員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甚至要自覺抵制不良習慣及誘惑,也是從事會計工作最基本的要求。(2)會計原理:亦稱會計基礎,是會計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3)財務會計:指通過對企業已經完成的資金運動的全面系統的核算與監督,以為外部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投資人、債權人和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盈利能力等經濟信息為主要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4)統計原理:主要講述統計及其分析方法,是人們認識社會和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5)稅務基礎:是與會計息息相關的一門課程。(6)會計電算化:會計電算化實現了數據處理的自動化,使傳統的手工會計信息系統發展演變為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7)會計社會實踐活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交由社會去檢驗。(8)就業指南:科學地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合理選擇就業方向。
3.均衡教學資源,改進會計專業教學手段
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是獲取人類知識、經驗和文化的重要途徑,是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一個重要的途徑。農村中職學校肩負的就是培養操作性強的初中級實用人才,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兼顧各個專業生存,改造或引進實用的教學資源,因此,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已成為必然。同時要注重對教師自身的培養,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及時了解專業知識結構的更新、財經法規的修訂,始終堅持傳授給學生最新的實用性最強的專業知識。不斷強化實際操作水平的訓練,開展專業模擬、見習、實習等活動,對賬務處理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全面輔導、個別指導下最終完成獨立操作,教師再對其操作結果進行綜合評定、分析總結,使學生真正擁有豐厚的專業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能,讓學生學到立足生存的本領。
4.建立理論教學、實際操作、就業指導一條龍的教學模式
學生只有成為一個復合型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在會計專業教學上要重基礎強技能并使其有機結合,可以采用與企業聯合辦學的方式,讓企業定期提供會計核算資料,及時運用到教學環節之中;可以帶學生走進企業開展實際見習的實習活動;可以開辟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操作、多參與,增強其競爭意識和協作能力。此外,學校招生就業部門應注重就業信息的搜集,建立信息資料庫,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真正做到教學、實踐、就業一條龍的辦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祁曉雙.論個性就業指導的意義[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8(01)
[2]尹莉.財務會計(第2版)[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