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莉,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外國語學院,教授;張艷苓(1983-),山東臨沂人,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外國語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3)
摘 要:AlfredTennyson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有名的是人。Break,Break,Break這首詩是他于1834年為悼念英年早逝的朋友哈勒姆而創作的。整首詩歌感情強烈,基調深沉,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本文主要從聲音與意象兩個方面來分析該詩歌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涵。
關鍵詞:維多利亞;哈勒姆;思想內涵
中圖分類號:H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一、引言
詩歌是伴隨這人類文明的產生而產生的,很多大家對詩歌進行過不同的闡釋或定義。朱光潛先生曾說過:“如果詩的表現方式用散文也可以表現,甚至于可以表現得更好,那么,詩就失去了它的生存理由了。”詩歌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高度凝練的語言形式適于抒發情感,謳歌生命,以引起讀者的共鳴。
詩主要靠想象、氣氛和情感來感染讀者,在感染中滲透思想和力量。這就要求詩的語言具有打動讀者心靈的多感性所謂多感性,即指詩的語言本身蘊含著形狀、色彩、溫度、味道和聲音等特質,能同時刺激讀者的幾種感覺器官,從而使心靈發生震顫。一首詩歌如何能最大限度的引起讀者的想想,如何將詩歌里的氣氛和情感恰到好處地傳達給讀者,關鍵在于詩人對聲音與意象的運用與處理。接下來本文將從聲音與意象兩個方面來具體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與思想內涵。
二、聲音
聲音本身其實并沒有什么意義,但是語言中聲音與意義之間構成的聯想已被人們約定俗成,即聲音與思想觀點的聯系足以充分暗示某種隱蔽的音義關系。例如,在許多以“fl–”開頭的英語單詞中,“fl–”這個音通常給人一種光在移動的聯想(如flame/flare/flash)。長“o”或者“oo”暗示著憂傷或悲痛。通常情況下,元音具有音樂性,讀起來更加悅耳動聽,因此詩人在表達特定的主題時會對元音或輔音進行適當的選擇。
該詩第一節中,開頭一行作者連用了三個單音節詞“break,break,break”,既描繪了海浪拍擊巖石時的狀態,又表現了詩人觸景生情的心碎感覺。爆破音“b”和“k”放在一起,給人一種急促、粗魯的感覺。海浪不斷地拍打著巖石,不因詩人內心的痛苦而停止拍打。暗含著大自然對于人類的死亡持漠然的態度,它不因人世間的悲劇而停止運動,這與詩人的痛苦形成鮮明的對比。其余三行中/ei/、/u/、∕ai∕這樣的雙元音很多。在發這些元音時口腔中的氣流受不到明顯的阻礙,開口略大,發音飽滿,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調緩慢深沉,給人一種肅穆感。尤其是在末尾,詩人通過充滿感情的“OSea!”二詞發出了一聲悲痛的長嘆,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痛苦與憂傷。詩人看到洶涌的海浪拍打灰色的礁石觸景生情,想起早逝的摯友,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希望自己能將心中無限的感慨與朋友訴說。
該詩第二節中,第一、三行都以字母“o”開頭,發/u/這個雙元音,聲音低沉,暗示著詩人的憂傷與悲痛。第二行中“shout”含有雙元音/au/,發音時開口較大,該音聽起來飽滿、洪亮。說明男孩在與妹妹追逐嬉戲時聲音很大、很洪亮,同時也能反襯出海浪拍擊海岸時發出的嘩啦聲很大。而第四行中的“sing”中含有單元音/i/,發該音時雙唇略微張開,氣流緩慢釋放,聲音較小。少年水手在船里輕聲的唱著歌曲,聲音很小、很微弱,遠處的詩人只能隱隱約約聽到這歡快的歌聲。該節中二四行押/ei/這個韻,具有很強的音樂性。
第三節中,第一行有一組頭韻Andthe/stately/ships go on,語音樂耳,節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第二行多為/h/,/v/,/d/這樣的輔音,在發這些音的時候比較吃力,而且這些音聽起來也不悅耳,不和諧。這暗示了返回港灣船只的疲憊之態,也象征著一種死亡。第二四行押韻,韻腳為/il/。這個音讀起來較為舒緩,有一種安寧靜謐之感,暗示詩人的朋友永遠地安靜地沉睡了。此外,“vanished”這一詞用的很妙。該單詞里面后邊部分的發音是/t/,這兩個音連起來讀有種急促、刺耳的感覺,不和諧。說明詩人朋友的去世很倉促,詩人沒有一點心理準備。朋友突然的去世給詩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創傷,使其痛苦萬分。
最后一節在結構上基本與第一節相照應。偶數行所押的韻都相同,都是單元音/i:/這個音。這個音讀起來舒緩、略長,富有音樂性。詩人如泣如訴地在傾訴自己的感情,深沉而且悲愴。“o”的重復使用將詩人的悲傷推向高潮,詩人再次向大海訴說自己的悲傷,感嘆昔日的美好時光將不會再現。詩人盡量選擇具有節奏感和韻律美的詞語,例如“tender”,“grace”和“day”等等。這些詞語本身所形成的音響有助于在讀者大腦中再創意境的回聲,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三、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意象是激起讀者生動經驗的有效方法,它可以被用來傳達感情和思想同時也能引起讀者的聯想。意象的生動性與其具體程度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在詩歌創作中并不是將意象越具體越好,只需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充足的聯想空間。
該詩中的意象較多,但是并不是很具體,為讀者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間。第一節中詩人用“cold gray stones”這一比較具體的意象,冰冷灰色的石頭在視覺上給人一種色彩暗淡的感覺,在觸覺上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此外“stones”是沒有生命的意象,很難讓讀者聯想到希望、快樂等積極情緒。而且stone用的是復數,是成堆礁石的意象,讓人聯想到很多的礁石,或許詩人正站在礁石上面傾聽海浪拍擊礁石的聲音。第二節中的意象是“fishermans boy”,“his sister”和“sailor lad”。漁人的兒子和女兒在海灘上天真地玩耍嬉戲,年輕的水手將船停在港灣里,在船上愉快地唱著歌曲。這是一幅快樂的青春畫面,這與詩人內心強烈的痛苦形成鮮明的反差,襯托詩人哀痛之強烈。同時也說明詩人在感傷朋友英年早逝的同時也意識到了青春珍貴。第三節當中,莊嚴的船隊在進發,駛向山下的海港;可那消失了的柔荑的輕撫,與那靜默了的聲音竟在何方!“stately ships”給人一種宏大的視覺感,但這并沒有使詩人的注意力轉移,詩人依舊在感嘆已逝朋友的聲音將永遠沉寂。最后一節,描寫了海浪在峭壁腳下繼續拍打著巖石,“crags”一詞給人一種威嚴的視覺沖擊感,巉巖林立,讓人頓生肅穆之感。在這種深沉的氛圍中,詩人向大海發出感嘆:“可那逝去的溫柔美好時光再也不回我的身旁!”詩人由對朋友英年早逝的悲傷轉向對人生中美好時光流逝的感嘆。
四、結語
Alfred Tennyson 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一生中創作了許多富有哲理而且意義深遠的詩歌,Break,Break,Break是他為懷念英年早逝的朋友而寫的經典之作,全詩感情真摯、語言精練,形式與內容配合巧妙,能夠引發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富有極高的藝術與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1] Culler,Dwight.The Poetry of Tennys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2] Tennyson,Alfred.A Memoir Tennyson,Hallam.London:Macmillan and Co,Ltd,1989
[3] 飛白 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 黃杲譯:《英國抒情詩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