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龍瑩瑩(1988—),山東濟寧市人,濟南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主攻近代文學方向。
(濟南大學文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22)
摘 要: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史料的收藏、整理及其對近代小說和近代俗文學,如彈詞、鼓詞等的研究方面,具有開拓性的奠基作用。近年來,學界對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方面做出的成果有了公正、合理的認識,對阿英這位近代文學的先驅有了更加正確的評價,本論文旨在對當前學界學者對阿英中國近代文學成果的認識做簡單梳理。
關鍵詞:阿英;中國近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阿英先生是中國近代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他幾乎是將畢生的精力用于對近代文學史料的收藏、整理及其對近代小說和近代俗文學,如彈詞、鼓詞等的研究。郭延禮先生評價阿英先生說:“阿英是在近代文學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大、貢獻最大的一位著名的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專家”。①
當前學界對阿英的研究勢頭頗熱,已經形成“阿英現象”。對阿英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對其生平經歷的研究,對阿英文藝批評成果的研究,對阿英文學成果的窺探,以及對阿英史料學的探索。其中,對阿英近代文學研究成果的探索主要有以下。
現已發表的有關阿英近代文學研究的研究論文主要有三篇,分別為麥若鵬《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研究上的貢獻》②,郭延禮的《阿英與中國近代文學研究》③,左鵬軍的《近代文學的自覺和奠基——阿英先生的近代文學研究及其學術史意義》④。麥若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以其敏銳的學術洞察力注意到阿英在近代文學研究中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是難能可貴的。他歸納了阿英近代文學研究的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和現實生活聯系,為壓迫剝削,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以及建設服務,二是和現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和創作相聯系,為建設和發展進步的革命的文學服務。麥若鵬從文體學的角度,把阿英對近代文學的研究分為對近代小說、說唱文學、翻譯文學等幾個方面,并總結出阿英的研究風格及特色。因為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麥若鵬對其方法的分析,多站在政治的立場上,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難免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對阿英科學、嚴謹的學術方法持肯定態度,為后學者對阿英的研究指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郭延禮則將阿英的近代文學研究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資料的整理與出版,二是編寫書目,三是研究論著。另外,阿英對近代小說理論、彈詞、翻譯文學的研究,也得到郭延禮的關注,對于阿英治學的特點,郭先生更關注于研究者本人的素質和精神,而不僅僅局限于研究方法。郭延禮在《阿英與中國近代文學研究》中將阿英的治學方法和特色歸納為以下幾點:經世致用、為現實服務的治學精神;重視資料建設,為學科建設奠定基礎;研究領域的廣闊;重視考證。華南師范大學的左鵬軍認為阿英在近代文學研究史上,第一次表現出明晰自覺的近代文學觀念,從而使近代文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學史觀念。在如此明晰的文學史觀念指導下,阿英從文獻學、文學理論與批評學、小說學、戲曲學、俗文學、翻譯文學與文學史學等方面對近代文學的研究格局進行了空前全面的設計和建設,取得了杰出的學術成就。阿英開創的學術領域、發掘的文獻史料、運用的研究方法、建立的學術傳統、提出的學術觀點,都對后來的近代文學研究產生了至今猶在的深遠影響。
縱觀這三篇學術水平較高的論文,可以發現,三位不同時代、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對阿英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成果的認識各有偏重,但相同之處是三位學者都看到了阿英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的特點之一——鮮明的時代性和經世致用性。由于阿英所處的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社會背景,阿英在進行文學研究時難免會受到政治風氣的渲染,帶著濃重的社會色彩。另一方面,這也與阿英獨特的經歷有關,阿英曾經擔任過中共華東局文委書記,大連市宣傳部文委書記,天津市文化局長等職,他自身抹不掉的政治色彩使得文學與政治的結合理所當然。不同的是,麥若鵬更多的是從方法論的角度對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方面做出的成果給予肯定,阿英在搜集、整理、考據、辨偽、實證、比較、甚至利用自然科學技術和方法的過程中,無不體現著他重本清源、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郭延禮和左鵬軍對阿英的評價更多的是站在對前人學術成就進行概述的角度,對阿英的近代文學成果論述得完備、準確,評價公允合理,對后學者頗有借鑒意義。
另外關于阿英近代文學研究的著作主要還有陳泳超的《阿英與晚清通俗文學研究》,陳平原主編的《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郭延禮《20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史》第二章《近代文學研究的拓展期》中列有阿英與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的部分。裴效維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近代文學研究》一書中多次述及到阿英的近代文學研究⑤。還有幾篇學位論文也是對阿英的學術成就探討的,如:晉文婧的《阿英<晚清小說史>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這篇論文專注于阿英的具體作品研究,以《晚清小說史》為例,打開了阿英近代文學研究的一個小缺口;蓋宇超的《阿英文獻學成就初探》(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對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文獻學方面的成就進行了簡單梳理,包括阿英小說及民間文學文獻學研究、民間藝術文獻研究、匯編目錄以及編寫史料。
通過對阿英近代文學研究成果的梳理,主要可以達到以下幾點學術目的。首先,關注阿英在文學史上的成果,尤其是對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的成果,有利于對阿英這位文學史上的先驅,給予合理正確的評價,對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建立的學術傳統、提出的學術觀點、運用的學術研究方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次,有利于透視近代文學研究的脈絡和發展軌跡,關注對近代文學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其他學者,如胡適先生、魯迅先生等等,并不僅僅局限于阿英所作出的近代文學研究成果;再次,阿英對近代文學的研究視野廣闊,涉及面廣,涵蓋內容豐富,雖然他沒能留下一部文學史,但阿英曾進行過近代文學史的寫作實踐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通過對阿英近代文學研究成果的整理,有利于對整個近代文學史的框架、結構、內容和實質有更深入的理解。
雖然已經出現這么多對阿英的研究,但是目前還沒有對阿英研究資料的全面整理和匯編。為了使他的學術精神發揚光大,使他的作品、研究成果被廣泛借鑒,未來對阿英的研究應該再受到足夠的重視。對阿英的研究越為詳細、全面,這位曾經不被重視的文學家、學者才能回到文學的長河中,也才能為學者們、讀者們提供參考。
注解:
① 郭延禮.阿英與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東岳論叢,2002年第23第6期.
② 見《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③ 見《東岳論叢》2002年11月第23卷第6期。
④ 見《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3期。
⑤ 參考左鵬軍的《近代文學的自覺和奠基——阿英先生的近代文學研究及其學術史意義》。
參考文獻:
[1] 郭延禮.阿英與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東岳論叢,2002年第23第6期.
[2] 郭延禮.試論中國近代文學精神.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3] 左鵬軍.近代文學的自覺和奠基—阿英先生的近代文學研究及其學術史意義.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3期.
[4] 麥若鵬.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研究上的貢獻.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
[5] 朱力.阿英的百科全書式創作及其檔案學貢獻.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1卷第2期.
[6] 陸成.阿英的史料學思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1期.
[7] 關家錚.阿英與20世紀30年代的俗文學研究.民俗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