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羅伯特·弗羅斯特在美國文學史上享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他一生獲獎無數,深受國內外讀者的青睞。他的詩歌大多是關于自然的,尤其是關于他新英格蘭生活的。同時,他的詩歌語言質樸但哲理深刻,具有現實意義。換言之,在美麗的自然風景背后,也有其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他將傳統的格律與現代口語結合起來,開創其特有的詩風。本文對弗羅斯特詩歌的典型特征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期讀者對弗羅斯特的詩歌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關鍵詞:弗羅斯特;自然;哲理;口語與傳統;感覺之聲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二十世紀美國最富盛名、最受人愛戴的詩人之一,他的寫作生涯達七十年之久。他一生獲得無數的榮譽,于1924年、1931年、1937年和1943年4次獲得普利策獎,并于肯尼迪總統就職典禮上朗誦他的詩歌。這在美國文壇上是前所未有的。
他的詩歌多以新英格蘭鄉村為背景,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田園情趣,因此他被稱為“新英格蘭詩人”。他的作品常以大自然的風景人物以及生活瑣事為題材,他特別偏好傳統的抒情詩和敘事詩。弗羅斯特有著自己獨特的創作理論和美學原則,他的詩清新雋永,又不乏睿智、幽默。他在詩歌中刻畫鄉村普通人的普通事,諸如割草、壘墻、采摘蘋果、春播秋收等農民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他還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如春澤、牧場、森林、白雪、草地等。他的詩歌質樸、清新,為當時的美國詩壇帶來別種情調。他詩歌的語言是新英格蘭鄉村人民使用的日常用語,樸素無華,簡潔明快,使得其詩貌似一幅幅素美的水墨畫,淡而有味,質樸無華。可以說,他的創作技巧及詩歌語言就是其美學、詩學原則的直接體現。
被稱之為“田園詩人”的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主要描寫了大自然和農民,尤其是對其生活過的新英格蘭的山水及北方農民的描寫。可以說,他的詩歌描寫是奉獻給大自然和土地的。他把傳統格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融入到詩歌寫作中。他用詩歌來表達情感以及其對自然的熱愛和自己深刻的思考,這可以被看作是他詩歌寫作中的一個典型特點,即寓深刻哲理與情感于簡潔樸實的語言和平淡無奇的內容之中。這既是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藝術追求,又是他詩歌受到普遍歡迎的原因所在。弗羅斯特從新英格蘭的農村冷靜地觀察并思考著人類的命運和生命的價值。他的詩歌立足新英格蘭,意義卻是世界性的。
弗洛斯特很多的自然詩歌以其仔細的觀察,精細的描寫,自由的聯想,揭示人受到自然的傷害而不退縮,以及人在與自然相處的孤獨中得到樂趣和啟示而贏得現代人的青睞。《雪夜在林邊停留》是弗羅斯特寫得最好的自然詩歌之一。“這樹林真美,迷蒙而幽深,但我還有好多諾言要履行,安歇前還須走漫長的路程,安歇前還須走漫長的路程。在這首詩中,詩人巧妙地將傳統的英詩格律與英格蘭口語相結合,從而克服了傳統格律詩的刻板節奏而顯得優美動聽,和諧自然。這首詩的每一行詩句都如一段樂章,具有優美和諧的韻律,好似詩人深情而輕柔的獨白,富有戲劇性。伴隨著優美的旋律,讀者感受到一種清新自然而又荒涼神秘的意境。在這首詩中弗洛斯特為讀者創造了一種使人沉思、使人激動、使人輾轉反側的情緒。詩人通過一定的景物描寫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這種情感的表達與意志的展現自然地闡明了詩人對人生的態度和想法——人生的挑戰需要自己的勇氣與執著。人應克服思想上的矛盾與困惑,為了理想和信仰而不斷地奮斗追求。“Sleep”不是指途中小憩,而是一種婉曲的說法,暗指死亡。因此,“promises”可以理解為詩中人的未盡之志,大自然的美景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然而,一旦意識到自己在死之前還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去完成,便毅然決然的放棄賞雪的想法。停留而后前行,反映了詩中人內心這種欲賞不能,欲走不忍的矛盾心情和最終的抉擇。這一行為用來象征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做很多的事情,因此,不可貪圖一時享樂,虛度光陰,而應該謹記自己的義務與責任,在有生之年堅持不懈地去完成它。
弗羅斯特稱個人對詩歌創作的思想為“感覺之聲(the sound of sense)”。他認為自己區別于其他詩人的顯著特點就是堅持著傳統詩歌的韻律,使自己的詩歌在韻律和諧的伴奏下去引發人們的聯想和遐想,使詩歌的含義處于一種隱秘不明的狀態之中。也就是說,一首好詩其格律必須與詩的意境和主題相吻合。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停留》正是將抑揚格創造的平和而又鮮明的節奏與詩中所要描繪的神秘而又清新的自然美景融為一體。在這首詩中,弗羅斯特更是將他的句子聲音觀發揮得淋漓盡致,達到了主題和音律的完美結合,進一步實現了他所堅持的用“聲音”來預示詩歌的“意義”的觀點。從形式上看,弗羅斯特大多數的詩是首押韻詩,但卻沒有嚴格的押韻形式,其五步抑揚格節奏也隨著詩中人思緒的變化而有所改變。這體現了弗羅斯特靈活運用傳統格律的一貫做法,而在遣詞造句方面,他的詩有過人之處。他另辟蹊徑,發展他自己關于“句子的聲音”的想法。他認為,詩篇中最有生命的是句子的聲音和語調,它們可以表示某種態度、情感,傳達句中各個單詞本身所不能表達的意義。他非常重視語言的自然節奏,注意詩句的音樂效果以及聲韻、感情與意義之間的聯系。他的這種獨特的詩風給傳統詩體注入了新的活力。
羅伯特·弗羅斯特在自己的詩歌藝術創作中樹立了自己的創作理論及思想,他沒有完全融入美國詩歌現代派的詩歌創作主流之中,而是運用更加傳統的詩歌形式來描寫自己的經歷以及新英格蘭地區的鄉村風光與風俗人情這類比較傳統的題材。這也是弗羅斯特獨立于其它詩人而富有詩歌創作個性的一個鮮明特點。
弗羅斯特的詩歌以節奏明快、質樸清新、和諧流暢、抒情濃郁而倍受讀者青睞。在現實與理想、古典與現代的選擇中,他選擇了自我,不追隨任何流派,成為發揚傳統的現代詩人。他在保留傳統的詩歌韻律的同時將現代的口語詩詞融入詩中。他一方面襲用了傳統的象征表述方法,另一方面又開拓了以小見大、由地域性向普遍性的描述手法,賦予詩歌更加寬泛的意義。弗羅斯特終生不懈地探索著藝術形式的繼承與創新,探索著傳統形式與現代內容的關系。他追求詩歌的最高藝術境界——黑色藝術,但并不著意表現現實與理想間的巨大張力,而是巧妙地將現實與理想鏈接。他的作品沿用了美國文學傳統的荒原意象,但并不去透析荒原中所隱藏的罪惡及其自由之意象表征,而是探究人與自然關系中人類孤獨、渺小和恐懼的主題。現實與理想之間總是存在很大偏坡。現實主義立足日常生活、自然和誠實等主題,而理想主義指涉的是人的思維意識根源和獨立于現實之外的美。弗羅斯特從現實世界的山、水、人、物的情趣描寫開始,以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終結,即“以快樂開始,以智慧結束”[4],構造了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完美結合。
弗羅斯特作為美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擁有最龐大讀者群體的現代詩人,一生勤奮筆耕,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羅伯特·弗羅斯特在其詩歌藝術創作有其顯著的特色,因此他可以享譽全球,成為美國詩人中的典范。本文僅對弗羅斯特詩歌的典型特征進行了粗淺的探索,以期對弗羅斯特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礎和加深人們對詩人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美]弗羅斯特著;[美]普瓦里耶,[美]理查森編;曹明倫譯,弗羅斯特詩集[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291-292
[2] Robert Frost,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edited by Edward Connery Lathem,published by Vintage 2001.6: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