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謇身處中國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轉型期,基于對國家對民族的思考而選擇了實業救國之路。本文即從經濟與政治兩方面探討張謇實業救國的思想與成就。
關鍵詞:張謇;實業救國
中圖分類號:K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張謇(1853-1926),字季直,晚號嗇庵,清末民初著名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中國民族工業的開拓者,紳商領袖及新生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在清末民初的歷史上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自1895年,他在南通、海門、啟東興辦了八所紡紗廠,還興辦了面粉、絲綢、釀造、榨油、火柴等工廠,連同汽車、公路、電力、船運、通訊等基礎設施及通海墾牧公司、上海大達輪船公司、南通天海生輪船公司,組成了近代中國第一個集團化企業——大生工業集團。
一、張謇的經濟思想
首先,張謇的實業經濟思想以“棉鐵主義”為核心?!懊掼F主義”,即以棉紡織和鋼鐵工業為起點,逐步發展其他各個工業部門,最終形成完善的工業體系,而在這過程之中,應集中絕對力量發展棉鐵工業(而又以棉紡織工業為最為重點)。張謇在他的《大生紗廠廠約》中即明確強調了棉對于民族工業,甚至整個國家的重要性:“通州之設紗廠,為通州民生計,亦即為中國利源計。通(通州)產之棉,力耕絲長,冠絕亞洲,為日廠之所必需,花往紗來,日盛一日,捐我之產以資人,人即用資于我之貨以售我,無異于瀝血肥虎,而袒肉以繼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貧,國于何賴?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廠工已畢,紗機已開,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專責成?!逼湓蛟谟诩孜鐟鸷笸鈬唐份斎雵鴥纫悦掼F最多,且棉與廣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鋼鐵關系到國家的命脈。
第二,張謇把對農業現代化的常識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他的通海墾牧公司,雖然仍是為大生集團內部的紡織工業提供原材料而開辦的,但仍然可以稱為中國農業近代化的開山之作。同時,他對外開放,引進外資與人才。這里的“引進”主要是指張謇在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期間的“自主的”引進外資與人才,其性質與盛宣懷的借貸是不同的。其形式包括“合資”“借款”和“代辦”(即外商獨資)三種。他所堅持的是更為完善的企業制度,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在大生集團內部,張頒行了《廠約》和《廠章》,分別用以約束管理人員和工人;民初時期,張頒布了較為完善的公司法《公司條例》及《施行細則》,探索有效的公司管理機制,并將其推廣到全國的企業之中試運行。
第三,張謇具有先進的立法精神。他在引進外資時非常注重法律的支撐,希望以盡快建立健全立法的方式保護當時還很脆弱的,在與外國資本競爭中常處劣勢的民族工商業。但在主權尚不能保證的前提下,何談法律的保證?這種思路是正確的,但想法是過于天真,其實際的作用并不若張謇所預期的那樣巨大。《張季子九錄·實業錄》卷七中的一段話從較多的方面闡述了張謇的經濟思想:“中國內地風氣尚未盡開,資本又不充裕,試問舍世界各國經濟互助,有何別法?互助之道無他,即合各國之利病共同,視線一致者,集一銀公司,棉鐵為主要……凡有一地一礦一事視為可經營者……詳確其預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數,程序其設施,檢核其成績,而又勢以平等資本,公開昭布其條件,而互輸產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國之權?!雹?/p>
第四,張謇始終堅持著他的商業文化,即“義利思想”?!傲x字為本,以義取利;義利兼顧,公私結合(即義利統一)以利輔義”;“以實業生利,以事業輔義;實業與事業相長,物質與精神公榮”。張謇的“義利思想”是大生集團白手起家而成為當時中國最具規模的集團化生產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敦促他積極展開教育和慈善事業的主要動因。
二、張謇的政治思想
張謇最早的政治活動是從甲午戰爭開始的。當時的他極力批評李鴻章的避戰求和而堅決主張“立國自強,以戰求和”。之后,其政治活動集中于立憲一事。當立憲希望破滅,他便轉向苦心經營南通的地方自治事業,力圖實現他的“村落主義”的理想王國
首先,張謇對清末立憲的態度。垂死的清王朝似乎開始覺醒,始接受了西方的政治觀點,同意開始立憲,開國會,實行民主政治;但似乎這一切又是水中月、鏡中花——單“皇族內閣”的存在就足以使立憲、使民主成為一紙空談,更何況清廷在張謇等立憲派勢力的強勁的呼吁聲中仍遲遲未召開國會。誠然,當時的一些政策給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了一些優惠的條件,但在封建主義的構架中要使資本主義的生存發展不受壓榨并享有充分的自由是不可能的。清廷仿佛在以立憲做誘餌,與資產階級進行著無恥的談判——清廷讓渡一部分的封建利益而求取資產階級的妥協退讓,從而保證自己名義上的統治權。而張謇沒能立即認清清廷的真正用心:他為立憲之事奔走呼號,聯絡各地立憲人士,甚至諂媚于袁世凱以求得袁的支持。
其次,張謇對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態度。作為資產階級溫和的改良派,張謇在政治上是有自己的改革觀的。他自始至終力求政局的穩定——這成為后期他對待一切政治變革的態度的原始出發點——即擁護資本主義政府誕生而反對封建統治,堅持在保證政局穩定的前提下,以溫和的立憲方式進入資本主義。這就決定了張謇既區別于盛宣懷的堅定擁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也區別于孫中山的激進的改革方式。戊戌變法之時,張謇與維新派關系曖昧不明,或者說是若即若離。張在參與維新派的一些活動的同時又和他們保持了相當的距離。張謇加入“強學會”,支持以組成學會、開辦報紙的方式宣傳資本主義思想,同時又聲稱“吾與康梁是群非黨”?!笆侨悍屈h”的總結是恰如其分的,因為康梁與張謇雖然同屬有轉變中的資產階級,但張謇是屬于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員,是深深根植于封建主義土壤的。他一方面表現出改革的欲望,另一方面又反對任何的可能觸其既得利益的政治變革。到了辛亥時期,張的立憲主張就更加落后于時代了。就像大多數立憲派一樣,張謇在袁世凱與孫中山的斗爭中是傾向于袁世凱的。首先,袁世凱與張謇是舊交。早在1881年兩人就在淮軍名將吳長慶部共事,甲午期間袁世凱在北京遍訪名士賺取起政治資本時曾有政見的交流,后張謇為立憲而奔走時曾極力拉攏袁世凱,希望得到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袁世凱當時并未暴露獨裁甚至復辟的野心。張謇對于袁世凱的傾向是以共和為基礎的,一旦袁世凱破壞了共和而轉向專制獨裁,張謇便當即與袁世凱分道揚鑣。
第三,關于地方自治思想。張謇曾說,要“以一國的眼光去辦一縣的事,以世界的眼光去辦一國的事”。而他是在以世界的眼光去辦一縣的事?!白源媪?、自生活、自保衛”是張謇民治思想的基礎,從實業到教育到慈善形成體系,“成聚、成邑、成都”由點到面,漸成規模②。雖然說張謇的南通自治是對盛宣懷的東南互保的響應,但張謇的思想顯然已經超越了盛宣懷及同時代的政治家們,更加系統化、理論化,最重要的是張謇將他的思想付諸實踐,并且取得了大大超出預期的成效。
但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政治如何變幻,張謇實業救國的心是從未動搖的,他的實踐行動也從未因政治的變動而有一點點的停滯。張謇又出任了北洋政府的農商大臣,推出了許多有利于資產階級的政策和法規,為民族資本主義的整體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注解:
① 《張季子九錄·實業錄》卷七
② 方華明,《張謇——致力與實業與教育救國的狀元》,《職業與教育》,200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