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胡冰洋(1988—),女,漢族,遼寧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
(遼寧大學文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摘 要:釋澹歸是明末清初嶺南著名遺民僧,原名金堡,字道隱,又字衛公,號舵石翁,浙江仁和人。崇禎十三年進士,歷仕崇禎、隆武、永歷三朝。明亡后落發為僧,在嶺南丹霞山建別傳寺。由于在出家后頻頻與清廷官員來往,因而大受學者非議。陸士楷是與澹歸來往最為密切的清廷官員之一,考察他們之間的交往始末有助于對釋澹歸其時與清廷官員交往的心態有所了解,本文將對此作簡要分析,以求為相關研究者能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釋澹歸;陸士楷;交游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陸世楷(1625—1690),字英一,又字孝山。浙江平湖人。順治三年拔貢,歷任平陽府通判、登州知府、南雄知府、思州知府。主纂《南雄府志》《思州府志》,工詩文,著作有《種玉亭詞》《踞勝臺詞》等。
在釋澹歸的諸多友人中,陸世楷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翻開《徧行堂集》,序中即有陸士楷所作《征刻徧行堂詩文引》一篇,澹歸自作的《徧行堂集緣起》也屢屢提及“孝山”。檢《徧行堂集》觀之,釋澹歸與陸世楷往來的書信、詩詞唱和數量眾多。可以說,陸世楷是在澹歸出家后與其關系最為密切的人之一,是澹歸名副其實的摯交好友。
康熙元年(1662),陸世楷與釋澹歸相識于穗城。澹歸自述“一語知其為盛德人也。時方開山丹霞,以護法囑累,孝山諾之?!雹購拇碎_始了二人的友誼。釋澹歸開建丹霞之事,陸世楷確實助力甚多,康熙五年(1666),陸世楷捐俸,為丹霞山新建山門??滴跗吣辏?668),陸世楷又捐俸修建準提閣、置買田產。正如釋澹歸在《施田碑記之二》中所言:“自有丹霞以來,予充監院七載,使君為檀越亦七載,山中締構,下及米鹽瑣屑,無不共區畫,視予如手足,視丹霞如其家?!标懯揽瑢︶屽w、對丹霞的護念之深之細遠遠超越了普通檀越,甚至達到了視澹歸如手足、視丹霞如其家的程度。
陸世楷作為南雄知府,對澹歸開建以及經營丹霞山給予很大的幫助,這不能不令澹歸心存感激,但僅憑此,不足以使二人關系如此密切。在澹歸看來,陸世楷個人性格沉穩平和,令他十分敬佩。在《雷鋒旋庵都寺六十壽序》中澹歸說:“予性粗直,遇事輒發,以此失師友之歡,每一念及即內愧。公一若南雄陸使君孝山,予與往還十余年,未嘗見其疾言遽色,時取以當西門豹佩韋之義也?!笨梢哉f,陸士楷的個人性格魅力也是澹歸與其深交的原因之一。另外,陸士楷工詩詞,能與澹歸酬唱贈答,切磋習藝。在《種玉堂三體詩序》中,澹歸說:“筆有中鋒,詩有正音,予嘗愛之而未能學,故詩與字皆從偏入。壬寅見孝山詩,識所謂正音者。甲辰與孝山、融谷有唱和,講論益習,然竟不能變,蓋用心之路已有蹊徑,各自著便也。”可見澹歸對陸士楷文筆的肯定。
種種原因使得二人友誼不斷加深,釋澹歸與陸士楷常常結伴而行,游山玩水??滴跞辏?664),釋澹歸與陸孝山、沈融谷同游丹霞,三人均有詩,陸、沈二人取其同于澹歸之作,合為一編,名為《甲辰唱和集》。康熙七年(1668)二月,三人重游丹霞,釋澹歸有詩七首記之,其《重游丹霞詩序》曰:“重游值連雨,孝山坐竹兜,自持黃油紙傘,融谷騎馬,從寒云杳靄中穿詰曲路,抵暮至護生堤,已倦。晨起登山,僅得一望海山門。明日促歸,出梨溪,路益險仄頓挫,孝山腰為之痛。”意趣盎然,令人想見三者當時之樂。
在一起時二人一同游山玩水,各自忙碌的時候二人會互通書信,《徧行堂集》卷二十六收錄了澹歸寫給陸士楷的信,多達四十八封。內容上,既有公事往來,詩詞切磋,也有生活瑣事,如其六:“得融谷絕句,知尊目未愈,以多作詩之故……昨見阮弱生云:有一方……此方若未試,且一試,不可以其易而忽之?!庇秩缙涠唬骸白蚍跎帲瑫r貴役赍糟茄來,正在發汗也,今已向愈,故鄉風味,恰好下粥,謝謝……”可見二人之友誼不囿于一寺之內,山水之間,更是滲透到了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然而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康熙十三年(1674),陸士楷奉父諱,離開南雄。釋澹歸作《送陸孝山太守持服歸當湖序》。澹歸說:“孝山陸使君,治雄州十九年,不得調,人無不為扼腕者,此使君仕路之不幸也。然而雄之人愛使君,惟恐其得調,微論十九年,即更閱十九年,皆以為雄州幸,而不顧使君仕路之不幸……乃至予開丹霞十三年,使君護念亦十三年,為檀越最久久而最不倦。……十九年不得調,任緣而安之若命,幸不幸之、公私之介,同豎同掃,無能置辨,此即無縛無脫之極也。”高度評價了陸士楷治理雄州之政績、對丹霞之護念以及十九年不得調依然安之若命的態度。1674年10月,釋澹歸送別陸士楷、沈融谷于梅關。從那之后,釋澹歸與陸士楷久未相見。
再次見面時已是康熙十七年(1678)。這一年,釋澹歸出嶺赴嘉興請藏,于八月二十三日至嘉興。《徧行堂續集》中有四首詩似乎作于澹歸在嘉興期間,題為《陸孝山太守聞予至郡,即自當湖來會,宅中多冗,一面而歸,感其至情,惘然有作》,從詩題來看,陸士楷得知釋澹歸來嘉興,從當湖來訪,二人有短暫的相聚。第二年四月初四日遣僧大集將藏經奉回丹霞。這之后釋澹歸曾經寫信給陸士楷,信中說道:“春初別來,便過三月,頻聞起居安樂為慰。藏經仗庇,已于初四日遣行,此后幸無一事……”這之后大半年,澹歸一直滯留吳門,臥疴半塘,這期間,陸士楷可能又曾來訪,《徧行堂續集》中有《孝山過訪半塘》一詩應該就是作于此時。澹歸本欲去往廬山,歸死于叢林師友之手,由于未有結茅之資,又兼病情嚴重,所以于康熙十九年春間扶病至平湖,棲于陸士楷之南園。釋澹歸有《南園口號》詩十八首,記錄了他這一階段的生活。其五下云“孝山饋參一兩”,其十三下云“立夏日,陸夫人有櫻桃、梅豆、百草、粉餅之餉?!笨梢婈懯靠捌浼胰藢︶屽w照顧周到。
陸士楷奉父諱回到平湖,服除之后補貴州思州知府?!犊滴跛贾莞尽肪戆松嫌嘘懯靠兜蔷鄤倥_記》一文,陸士楷自云:“余于辛酉季夏來守是邦,巷無居人,城有茂草,假榻郡齋,坐臥而已。”②則陸士楷應于1681年6月赴職,但1680年八月澹歸作遺書時,陸士楷似乎不在平湖,不知是否已進京面圣述職。澹歸有遺書與陸士楷:“竟不復與吾兄重見,緣自有定,不可強也。然生于此館,死于此焚,賢喬梓行慈于不可報,可謂深且遠也。地水火風,有聚有散,乃一定之理,兩腳捎空,一絲不掛,正可與鳶飛魚躍同觀也。珀間金剛珠一串,聊充遺念,幸保練自愛,諸不多及?!雹郯嗽戮湃?,澹歸病逝。以二人之友情,陸士楷收到此信想必會放聲而哭,可惜文獻不足,具體情形我們已不能得知了。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雖然陸士楷為清廷官員,但釋澹歸與其交游完全是出于對其護念丹霞山的感激,對其愛民廉政的敬佩,對其淡然性格的欣賞,以及對其文筆的肯定。二人之交全是出于一片誠摯,與趨炎附勢的行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參考文獻:
[1] 澹歸和尚,段曉華.徧行堂集[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
[2] 袁首仁.別傳寺史略.鐘東.悲智傳響海云寺與別傳寺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7.
注釋:
① 澹歸和尚,段曉華.從天而下說為陸孝山太守初度.徧行堂集(一)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1
② 蔣深.康熙思州府志.1964年貴州省圖書館復制油印本.562
③ 澹歸和尚,段曉華.與南雄陸太守孝山(二則).徧行堂集(四)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