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清,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2010級研究生。
摘 要:樸素美與華麗美作為兩種重要的審美形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體現在許多有價值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正是在它們二者相互兼容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和發展的。
關鍵詞:樸素美;華麗美
中圖分類號:I2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一、樸素美與華麗美概述
什么是美?美的范疇是什么?眉目清秀、五官端正是美,臉色紅潤、頭發烏亮是美,身體健康、充滿活力是美,干干凈凈、整整齊齊也是美;穿金戴銀、衣著華麗是美,涂脂抹粉、濃裝重彩是美,刻意雕琢、高貴典雅是美,五顏六色、色彩斑斕也是美,本文將要論述的是很少被人們探討的樸素美與華麗美。其實,如果全面考察各種審美現象,可以發現樸素美和華麗美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自然界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是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美學形態。(《論美的第三種形態》,寧夏社會科學,2003)
1.樸素美
古人最初是以自然、質樸的語言來表示樸素的內涵,也就是指用語言描繪客觀事物時,盡可能少用或不用華麗詞語,以表現客觀事物最真實、自然的狀態。其次,樸素美還表現在要準確、大量地使用常用詞語,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中沒有一個生字,可是作者用極簡單極平常的詞語“直”、“圓”,把沙漠的全景都表現出來了。再次,樸素的語言還可以表現生活的真實之美,準確運用白話語言和地方方言,逼真貼近的反映現實生活,如《琵琶記》中趙五娘的說詞,用的全是平常話,卻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最后,樸素美還體現在運用精煉、簡潔的語言,要避免重復,刪除繁冗的文字,該簡的地方就簡,才能顯出精煉之美。綜上所述,樸素美應是不刻意雕琢,極為平淡自然,不矯揉造作,不裝腔作勢,且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一種求真求實的審美形態。
2.華麗美
華麗美是與樸素美相對的一種審美表現形態,如果說樸素美美在自然質樸、含蓄委婉的話,那么華麗美則是美在色彩鮮明、鋪張渲染;如果說樸素側重表現事物的本來顏色,而華麗則重在表現艷麗的色彩。華麗渲染的詞語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使讀者耳目一新,同時也可表現出作者對所描寫事物的高度重視。此外,華麗的語言還講究裝飾打扮以及豐富細膩,豐富的詞匯可以給讀者呈現出一種細膩的美感。因此,華麗美應是追求色彩鮮明、注重形式的一種審美形態。
二、中國文學史上的樸素美與華麗美
文學創作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審美創造的產物,它必然要體現相應的美學思想。接下來本文就對中國文學史上的樸素美和華麗美進行簡單的對比,以對這兩種審美風格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1.既古樸又華麗的《詩經》
遠古詩歌《詩經》是在勞動生產力低下,生產技術匱乏的生存狀態下創作出來的,可以認為是中國歷史早期誕生的歌,有民歌,也有詩歌,雖然它未必能算真正的文學作品,但其始終具有一定的審美意義,大體上可歸于樸素、自然一類。如《小雅》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直接訴說生命情感,是與自然最純凈的對話,最為貼近人的生存本源。
與之相對應,華麗美的風格也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如《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其中已經有了打上主觀色彩的景物描寫,開創了華麗美的藝術先河。
2.自然率真的漢樂府民歌和巨麗的漢賦
漢樂府民歌是繼《詩經》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現實,表達了民眾的意愿。這些作品語言自然流暢、樸素細膩、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生活氣息特別濃厚。如《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寫對所愛的人的堅貞誓言,所運用的語言非常率真、粗獷熱烈、鮮明爽快,是樸素美的代表。
漢賦,無疑是古典文學中一種影響深遠的體裁,其在寫法上大多以篇幅宏大、氣勢恢弘為主,為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贊歌。漢賦分為大賦和小賦。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詞匯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的長篇巨制;小賦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的短篇小賦。這種夸張性描寫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適應,體現了時代的文化精神,對此后的文學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
3.魏晉時期:陶淵明與曹植
魏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一歷史時期的審美風格豐富多樣,有樸素美風格的代表,如陶淵明;也有華麗美的代表,如曹植。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文學樸素美的代表,他歸隱田園、不慕名利、淡泊自首,既順應自然,又親近自然,形成了自己充滿平淡、真實、本色的樸素美的典范之作。他使用修辭時并不刻意追求辭藻華麗,而只求自然流暢,創作出許多體現樸素美的文學精品。
曹植可以說是建安文學成就頗高的作家,鍾嶸比之為“譬人倫之有周孔”(李澤厚,《美的歷程》,166頁)可見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在《贈白馬王彪》中寫道:“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他的詩慷慨悲壯,氣勢雄渾,文辭遒勁有力,我們只要認真欣賞他的作品,便能感受其慷慨華麗的詞藻。
4.唐代的樸素美與華麗美
唐代的文學風格,很難用一個具體的說法來概括,尤其是像白居易、柳宗元李白、杜甫、李商隱這樣的杰出詩人,要單純地將他們的風格定為樸素美或華麗美都不能全面的了解他們,但我們仍然能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樸素美或華麗美的跡象。如柳宗元的《田家詩》:“蓐食徇所務,驅牛向東遷。雞鳴村巷白,夜色歸暮田。”詩風接近陶淵明,堪稱樸素美的佳作。又如李商隱的“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繽紛艷麗的色彩,極盡華麗之美。唐代詩人為整個文學領域的樸素美和華麗美浪潮打好了基礎。
5.宋代的審美風尚
與唐相比,宋文化發生了轉變。在宋代,很多作家都寫詞,宋詞是從民間產生的文學,其創作必然具有樸素之美。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明白如話,不用解釋,凡是識字之人都能通曉其意,實為樸素美的代表之作。樸素美是宋代主要的文學風格,華麗美只是偶爾會出現。
6.元明清的樸素美與華麗美
在中國古典文學藝術——戲曲中,也有樸素美與華麗美的優秀作品,這兩種基本的審美形態對中國古典戲曲的創作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元雜劇可分為本色派和文采派,前者采用自然質樸的語言,后者則以華麗的詞藻為主。明清戲曲作品繁多,大體上也可分為本色、當行與華麗兩種。。
元雜劇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也來源于民間,接近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以樸素美為其主要的審美風格,語言大多自然質樸、通俗易懂,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都是最常見、最普通的詞語:“枯”、“老”、“小”、“人”、“古”、“西”等,平凡而又精簡,但表現力卻極強。而明清戲曲中華麗美的作品居多。樸素美與華麗美在戲曲發展中既對立又統一,顯現為雅俗共賞的情景,共同推動著戲曲藝術的不斷前進與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樸素美與華麗美各有其利也各有其弊,如果只是一味的堆砌詞藻,終會導致藝術作品空有其表而無內涵;如果只是片面的追求本色,也只會使文學創作猶如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因此,我們要把樸素美與華麗美結合起來,共同推動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