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羅純鈺,女,江西人,江西財經大學社會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消費社會學。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宗教,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并且對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日常行為產生影響。近幾年,我國一般民眾對于宗教的興趣和宗教皈依現象逐年增加。從微觀層面看來,接受以致皈依某個宗教,只是一個個人事件。但是從社會層面來看,一群人出現對某種宗教的崇尚現象,就是一個集體事件。本文研究的是有什么緣由和條件促進宗教在民眾間的傳播,以及這種集體行為下的社會與行為模式。
關鍵詞:新興宗教,社會變遷,社會轉型
中圖分類號:B9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宗教學者勞倫斯·揚(Young,LawrenceA.)把宗教經驗概括為一種“風險性產品”,即在真正融入到宗教中之后,消費宗教以后,才能體驗到它,個人在消費宗教之前無法體會到它的價值。而在個人接觸到宗教之前,需要有各種社會機制來引發對宗教的追求。社會網絡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因為社會網絡中的信任關系可以減少這種風險,加速宗教的傳播。在社會網絡介入之前,人們往往很少能夠接觸到宗教或宗教團體,而一旦身旁有家人、朋友等介入后,對宗教的接受就會開始并且加速。
江西省寶峰寺在東南亞、朝鮮、日本等地享有盛名。唐朝時創寺,馬祖道一在唐貞元年間多次來此弘法。寺院幾度興廢。1993年開始重建并擴大規模。寺內現有江西佛學院一所,總建筑面積一萬余平方米。在重建之前,寶峰寺雖然聲名遠播,但在國內卻乏人問津,直到近些年卻突然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從年初一早上開始,整個鎮上的街道都停滿了全省各地的車,很多達官顯貴早上四點就趕來“搶頭香”,許多民眾也會舉家前來朝拜和祭祀。這種宗教熱開始只是在小部分“有緣人”中傳播,后來在社會網絡的介入下愈演愈烈。
從新興宗教產生和發展的條件來看,社會轉型或是社會動蕩是它的催化劑。而現如今的中國,正處于這種急劇的社會變遷中。人們面對很多選擇和情形時不知所措,急需一套行為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或是需要一套貼合的“出世”精神來消極對抗“現世”。梁漱溟先生提出過人生的三路向。一種是向前的路向,即碰到了問題便想著去解決,去征服,去創造。對于自身的不滿足便去改造現下的局面。這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西方的精神”。一種路向是遇到問題并不向前去解決,并不改變局面,而是改變自己的觀念。更多的是隨遇而安,是知足,寡欲,無論境遇如何都可以設法讓自己滿足,這也是“中國的精神”。而無論是國內現存的宗教或是新興的宗教都與這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無比切合。
社會變遷最突出的便是經濟的轉型。引入市場經濟后,個體的收入來源多種多樣,而經濟與權力的交換導致的結果便是貧富分化與權力的濫用和腐敗。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波及越來越廣,危害越來越大,民眾的不滿也越來越大。而在現有體制和文化下,民眾并不會通過或是并沒有合法的途徑宣泄。此時,宗教便給民眾提供了一種宣泄的途徑。宗教宣泄的方式并不是鼓勵民眾去改變引起不滿的現狀,而是通過改變自己的觀念,平和自己的情緒達到宣泄,調節自己遠比改變現狀要容易得多,因此宗教也更容易被接受。再者,宗教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讓”“勤儉”等不謀而合,更增強了宗教的合理性。
其次便是文化的變遷。大眾文化多種多樣,人們不再只是滿足于主流文化的灌輸。梁漱溟先生在《東西文化極其哲學》一書中也談到,中國人是很不容易接受宗教的,無論是外來宗教(如基督教)或是本土宗教(如道教),都無法被接受(如基督教天主交)或須經改造后(如佛教)才能被接受。中國人自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學。寄情宗教往往只是一部分。現在很多信仰宗教的人,并不是完全信奉其教義,而只是在其他方式都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才寄情于此。比如乞求平安、乞求升遷、消災免禍等等。或是僅僅因為對以前所做罪孽進行懺悔救贖。我們現有的文化并不能滿足這些需求,于是對宗教的需求就應運而生。
來自臺灣的凈空法師以及他的弟子近幾年在國內外到處傳教,很多居士——在家修行的俗家弟子——便是跟隨這位法師修行。凈空法師在海內外倡導成立“凈宗學會”,專門弘揚凈土宗。他利用各種現代媒體弘揚佛法,其弟子蔡禮旭專門推廣《弟子規》,號召民眾重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重申綱常禮序,對現實中的很多問題提倡從道德的角度解決。凈空法師及其弟子的講學都刻成光盤免費發放,有心者傳至網絡加大了影響群體。他對大乘佛教進行新解,倡導建立理智、慈悲、清凈的人生宇宙觀。因為教義貼合現下人們的心理需求,受到熱烈的追捧。
事實上我們可以把凈空法師和他倡導的理念稱為一種新興宗教,各位信眾便是這種新宗教的教徒。為了闡述方便我暫時稱為“凈空教”。與原來的大乘佛教相比,凈空教可以看作是一種改良了的大乘佛教。它摒棄了一些晦澀的、儀式的部分,并且在凈空法師講學的過程中,把佛理和現今的社會問題聯系起來,與儒教教義聯系起來。在其講學《和諧拯救危機》中,所有現今世界性問題都做了涉獵,環境污染、人口膨脹、自然災害、各種失衡和混亂等等,又以佛教和儒教理論加以解釋。可以看出這是對原有佛教因時、因地的改造,因而佛教被重新賦予了新的活力。而現今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各種價值沖突、思想混亂,凈空教更是提倡用例如《弟子規》一類儒教古典思想重新引導人們的思維言行。事實上是對佛教進行改造,同時也對儒教進行改造,來為凈空教服務的。
人們對凈空教的信仰的結果會形成兩種思維。一種為“出世”,一種是“入世”。前者是在教義的引導下,尤其是“因果”、“六道輪回”的影響下,為了不再回到這混亂的讓人不知所措的現世而進行修行為了達到“逃出輪回之苦,回到西方極樂世界”。這點與梁漱溟先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談到的第三路向——“遇到問題就想取消這種問題或要求”——極為相近。印度的文化便走的是這條路向,尋求“超脫”、“禁欲”,以能修行去到“天國”、“西方極樂世界”為最終目標。“入世”便是已察覺到現世的混亂,便試圖用教義去規范自己的言行,甚至是影響周邊人的言行,事實上我認為這才是佛教——佛陀的教育——的本質。
社會混亂,或是社會轉型為新興宗教提供了符合時代要求的教義內容。轉型期的各種失范行為刺激人們對于共同的社會規范的訴求。這些新興宗教都以解決先下文化或是規范的缺失為立足點而發展起來的。可以看到凈空教是在原有大乘佛教的教義基礎上,挑選出針對現實內容的教義加以改造弘揚,以此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不同的需求——出世或是入世——都可以得到滿足。加上原本在中國民眾心中根深蒂固的儒教的傳統觀念,凈空教的立足根基更穩,發展壯大得更容易。
對于現下社會失范的統一行為規范的訴求當然不僅僅是凈空教可以滿足,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文化熱”的興起,基督教逐漸發展,各種“求助”媒體等等,都是民眾試圖找回社會公正和道德規范。現代化帶給我們豐盛的物質的同時,也帶來了心理失衡、苦悶浮躁、茫然失措等心理綜合癥,這些并不是經濟建設或制度建設能夠解決的。在短期看來,求助于宗教解決個體的失衡是有幫助的,但從長遠看,一個社會出現的各種社會失范行為只能通過人們信奉宗教調節自我需求才能達到,這樣的社會體系是不健康的,最根本的需求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行為規范體制。
參考文獻:
[1]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2] 王存奎:《社會轉型與宗教格局的變遷——論中國當前制度語境下的新興宗教》,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1月
[3] 梁麗萍:《社會轉型與宗教皈依——以基督教徒為對象的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