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向被稱譽為田園詩派宗師、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其人品,由于雖處貧苦卻能安貧樂道,崇尚自然,為不肯俯仰流俗的大賢,高風節操的典范;其詩品,則沖淡、自然、樸實,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題材。可以說他用自己的言行詩文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更重要的,其詩還體現了他獨特的審美情趣藝術追求以及物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奠定了后世田園詩的藝術特色,對后世詩歌的發展從內容到形式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陶淵明;田園詩;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末年偉大的詩人,他的詩以嶄新的內容,淳樸的自然風格為我國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領域——田園詩,從而成為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的田園詩風格親切純真、平淡自然、意境渾融完整、高遠如畫,且富有真淳的理趣,語言質樸自然。陶淵明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朱庭真說:“陶詩興象玲瓏,氣體超妙,高渾古淡,妙合自然,所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是也。”其田園審美獨特的創造性,使陶淵明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獨步千古的人物。
一、親切淳真、平淡自然的審美風格
陶淵明詩的內容均為自己親身見聞和感受,詩中的生活場景又為人們習見。他的詩正是選擇了帶有典型意義的景物和事物,用人們熟知的形象,藝術地再現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讓人一讀就懂,倍感親切。同時他又能與讀者真誠相見,不虛夸,不掩飾。自己的生活困難、思想矛盾,都能坦率的和盤托出不避丑拙,毫無嬌柔做作之態,詩中處處有詩人在,有真情在,讀其詩,如見其人、如見其心,確實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和郭主薄二首》中“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飚開我襟,息交逝閑臥,坐起弄琴書。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边@首詩描寫了夏日鄉居的淳樸、悠閑的生活,表現出擺脫官場牢籠之后那種輕松自得,望云懷古的避世幽情,以及懷安知足的樂趣。全篇似乎只隨意拈了幾個極平常的生活情景,“堂前有樹可以乘涼,閑暇之際讀書彈琴、蔬菜糧倉小有盈余,新釀美酒自斟自飲和學語稚子戲嬉身邊”。詩人緊扣一個“樂”字將它們組合起來,整個生活的淳真就躍然紙上。從中體會詩人返樸歸真,悠然自得的心志。
二、渾融完整,高遠入化的意境
陶淵明不重視實境的描繪,取景大都平淡無奇,并不拘泥于眼前的實有,只取與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即意中之境;又不求形似,只是勾勒景物的輪廓,自然景物只是詩人內心情感的“外化”,這種以意造景的手法,使自然景物都處于特定的環境之中,與人的生活、感情融成一片,使詩人的主觀之意與客觀之境渾然一體,高遠而富有神韻。使自然美與感情美和諧統一,從而創造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高度境界。《歸園田居》全詩先敘寫了自己崇尚自然的情懷,接著描繪田園村舍的風光,結尾抒發重返自然的喜悅心情。全篇渾然天成,意境深遠。在這首詩中,詩人運用草屋、林蔭、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這些農村中常見的景物。以平淡恬淡的筆墨,勾畫出了一幅竹籬茅舍、紅綠相映、炊煙裊裊、春華秋實、風華清美的“鄉村野趣圖”。遠處,山村依稀可辨,幾縷炊煙裊裊升起。近處,耳畔深巷狗吠,樹巔雞鳴,隱隱可聞,組成了一幅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人化的自然”畫面。這里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使詩人重返“自然”。
陶淵明善于運用神思遐想以意造境,構筑理想的境界,他喜歡描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勾勒和睦舒暢、淳樸可親的社會環境。這里沒有明爭暗斗、沒有爾虞我詐。情趣清雅、境界高尚。詩人筆下的《桃花源詩》。詩人對桃花林奇異、優美之景的描述,已是引人入勝;桃源之不可再尋,更增添了撲朔迷離的傳奇色彩,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極其融洽,這正是農村中淳樸的人際關系的升華。這是陶淵明對現實世界不滿的反映,也是他對農民理想和愿望的描畫。
三、清新樸素,本色自然的語言風格
陶淵明詩的語言質樸無華,平易淺近,平中有奇,淡中有味,不加雕飾之中蘊含著豐富的形象,極盡語言純凈之美。他不用夸張的鋪排和綺艷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對仗和深僻的典故。其詩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語言,在于內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閑適淡泊的人生,他要表達的情懷是一片純真心地,而非矯飾的感情世界。雖平淡但不淺薄,不是未經加工錘煉的民意平俗的口頭語,而是匠心獨運,剝落浮華后高度凝煉的“田家語”。他那率真耿介的性情、“抱樸含真”的追求以及對虛浮污濁官場的厭惡,決定了他不可能也絕不會去刻意推敲、修煉其詩歌語言。《癸卯歲二月中作從弟敬遠》中寫冬雪:“傾身無希聲,在目皓且白”正如蘇東坡所言“淵明詩初看散漫,熟看有奇句?!逼湓姷恼Z言是不露斧鑿卻高度藝術化的傳神之筆,是詩歌大師語言功力爐火純青的極致化境,非尋常人可比。
四、真淳雋永的審美情趣
陶淵明田園詩作的另一個突出成就是理趣盎然、情理交輝。詩人以情化理,理入于情。詩人精心選擇蘊含自然之理的形象,構筑令人神往的藝術意境,讓人們悉心體察他所說的理,心領神會,回味無窮,收到了異乎尋常的藝術效果。如《飲酒》,就是一首借自然景物進行說理的詩。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一步,就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詩的開頭,詩人便虛構了一個鬧中獲靜,又從哲理的高度闡明了鬧中取靜的原因?!靶倪h”表明詩人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抱著隔離和冷漠的態度,自然就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緊接著,詩人又用一系列自然景物,形象地說明了如何才能達到“心遠”的途徑。詩人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目光恰與南山相會。“山氣”二句并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而是寓含著詩人對生命真諦的領悟: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生與自然的關系,而是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只能順應自然的狀態和變化,無所待,無所使,自然而然,從而可以進入自由自如的境界。而不是應著眼于外在的追求。詩人從偶然看到的由山氣歸鳥構成的那片風景中悟出人生的真諦,他覺得自己和那片風景已經融為一體,化為“飛鳥”歸于山中,返歸自然的狀態。
陶淵明對田園審美的發現和開拓,是中國美學史上的一件大事,李澤厚在《中國美學史》中所指出:“陶淵明在中國美學和文藝發展史上的意義,主要并不在他同農民的關系,而在他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農村勞動的田園生活中,從日常的生活中發現了有深刻意義的美,并且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境界”,其田園詩的審美形態屬于優美,那和諧的人格、和諧的情志,是他能以心靈去描繪對象的優美,使自己創造臻于物我合一的境界,其田園詩成為人們豐富、發展文藝創作、學習和借鑒的源泉,經過歷代詩人的努力,終于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因此,對田園審美特征加以分析,自然有其獨特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3]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第348頁、第344頁[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 賀新輝.古代詩歌鑒賞辭典之第六卷[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3.
[5]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