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古代山高路遠、路途艱難,親朋好友離別之后很難相見,所以書信作為最重要的聯絡方式,是古人聯系、報平安的重要手段。因此與書信有關的典故也常出現在詩歌中用以表達相思,尤其是寄托類的典故更是表達了古人的相思之情和浪漫情懷,這類典故以鯉魚傳書、鴻雁傳書、黃耳狗寄信最具代表性,它們都有各自的故事,很好地表達了古人的寄托愿望,為后世廣泛運用。
關鍵詞:書信;典故;寄托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眾所周知,由于古代山高路遠、道路艱難,故人一去不返、杳無音信是很正常的,所以古人非常重視離別之情。這種分別讓人心情惆悵,最終也難免天各一方,而這時傳情達意的最好方式就是書信了。傳遞書信的聯絡方式歷史悠久,是人際交往的最重要手段,在古今中外都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趣聞。比如,中國古代有“鯉魚傳書”、“鴻雁傳書”、“黃耳狗寄信”等典故,在歷代詩歌尤其是唐宋詩歌中都有明顯的反映,詩人們經常會使用“鯉魚”或“鴻雁”來代指書信或傳遞書信,那么此類典故是怎樣產生的呢?而這類典故又是怎樣寄托人們美好愿望的呢?筆者以下面三個典故的產生和使用來做出回答。
一、鯉魚傳書
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p>
鯉魚傳書這個典故始于上面的《飲馬長城窟行》,在紙張未發明之前,古人常用白色絹帛來寫信,通常長一尺,因此稱為“尺素”;在傳遞過程中為了不使書信受損,古人常把書信扎在兩片平整的竹簡中,簡多刻成魚的形狀,稱為“魚書”,這是漢代人常用的一種通信方式。又因為古代有“鯉魚跳龍門”的說法,鯉魚要游到上游產卵,所以古人認為“魚”能幫助人們傳遞書信,這里用“魚”是古人的一種描寫手法,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手法,所以樂府詩中有魚肚有尺素的說法,從此便形成了“鯉魚傳書”的典故。請鯉魚送信的擬人手法也寄托了古人的一種美好愿望,而這種夙愿也帶有傳奇的浪漫色彩。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這里所說的“雙鯉魚”就代指書信。
二、鴻雁傳書
《漢書·蘇武傳》:“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在某澤中?!?/p>
我們??吹健傍櫻恪北粡V泛地用于歷朝詩歌中表示思念之情,這個典故最初是與蘇武有關的?!稘h書·蘇武傳》中記載,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而被單于扣留,因矢志不變而被囚于北海放羊十九年。19年之后,漢昭帝繼位,漢匈和好,結為姻親。漢朝又派使者去匈奴要回蘇武,但單于謊稱蘇武已死。后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秘密會見了漢使并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他,于是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帛書,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第二天漢使依計責備單于,單于聽后大為吃驚,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蘇武因此被譽為有氣節的外交官,而“鴻雁傳書”一時亦成為美談。
有關“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凄美的故事:唐朝時,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寶釧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了她對丈夫的思念。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書信給她在外征戰的丈夫薛平貴,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尋筆墨呢?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手指,用鮮血寫下了一封盼望丈夫早歸的家書,讓鴻雁捎去。
“鴻雁”怎么會幫人們捎書信呢?這兩個故事顯然都是傳說,它同“鯉魚傳書”一樣,只是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從此“鴻雁”也成為書信的代名詞。而用“雁”代替書信的傳統,也與雁秋去春還的本性相關,所以古人思念親人時常幻想著大雁能幫助他們傳遞信息或書信,這在歷代詩歌中都有所反映,如李商隱《離思》中的“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又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漸漸地,以雁寫相思也被固定了下來。
與“鴻雁傳書”相關的還有“青鳥傳書”和“飛鴿傳書”兩個典故。“青鳥傳書”的典故,追溯其源頭,為先秦古籍《山海經》。《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只,“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鳥。居三危之山,為西王母取食。”這三只赤首黑目的青鳥不僅能為住在玉山上的西王母取食,還能飛越千山萬水為西王母傳遞信息。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五》云:“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朝為王母使,暮歸三危山。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痹谏裨捴校帏B又逐漸變成了美麗無比的白鳥之王——鳳凰,美麗的青鳥,美好的傳說,引得文人墨客爭相賦詩吟頌。李白有詩“愿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三鳥別王母,銜書來見過”,李商隱有詩“青鳥西飛意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些詩作都是借用“青鳥傳書”的典故,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青鳥已不像《山海經》中所描述的那樣是是赤首黑目的猛禽了,而是變成了三只善解人意、溫和可愛的“信使”了,所以“青鳥傳書”的神話也成為了人們美好愿望的寄托。而人們耳熟能詳的“飛鴿傳書”其實算不上寄托,因為很早以前古人已經把鴿子訓練得可以幫助人們傳遞信息了。飛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睆埦琵g是唐朝的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飛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諸朝,飛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鴿子能訓練,主要是因為他們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于其特有的能力,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所以飛鴿傳書也就成為古人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方法,并常用于軍事通信。“飛鴿傳書”已成為現實,并為古人的通信帶來了極大便利。
由于鳥類的習性,人們愿意在它們身上寄托美好的愿望,最終“飛鴿”被訓練成功,用于幫助人們傳遞信息,而“鴻雁傳書”和“青鳥傳書”則成為未能實現的美談。確實,古時候,人們想要與遠行的親人通信真是萬難,普通百姓幾乎沒有專門的通信手段?!熬哦雀綍蚵尻?,十年骨肉無消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等這些詩句,訴說著古人音信難通的惆悵與無奈,因此只能將深情寄托給鴻雁或青鳥,讓它們幫自己傳遞吉祥、幸福的佳音,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思念及相思之情,寄托著人們的各種美好愿望。
三、黃耳狗寄信
《晉陸·機傳》:“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為書以竹簡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后因以為常。”
這個典故應用并不廣泛,甚至鮮為人知。此典故最初是與陸機有關的,《述異記》中也有記載:東吳滅亡之后,東吳人陸機被召喚到洛陽去,因很久未歸家而思念家鄉,因此修書一封,但一時又找不到送信的人。當時,陸機剛好養了一條黃耳狗,他就開玩笑讓狗幫他送信,這條狗竟然搖著尾巴好像表示答應。陸機就將用竹筒裝的信系在狗頸上,希望它能將信帶回家鄉華亭。黃耳狗果然一路將信送回陸機的家鄉,并且還給他帶來了家人的回信。后來這條黃耳狗死了,陸機就將它安葬,堆土作墳,后人稱之為“黃耳?!?。故事的真假已無從所知,但《二十四史·晉書》中確有“黃耳狗寄信”的典故。不管怎么說,“黃耳狗”的典故也同樣寄托了古人對遠方親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也是美好愿望的寄托。但是縱觀歷代詩歌,卻少有詩人用黃耳狗來表示相思之情,一直到了宋朝,才有蘇東坡關于“烏嘴狗”的詩句:“何當寄家書,黃耳定乃祖”。其實深層的原因不難理解,鯉魚、鴻雁(青鳥)和黃耳狗這三個有關書信的典故,雖然都能寄托古人的思念之情,但黃耳狗似乎不能很好地表達中國人的浪漫情懷,聽起來不如鯉魚、鴻雁那樣文雅,難登大雅之堂。李商隱寫詩文時非常喜歡用典故,他寫信給朋友時曾運用了“鯉魚傳書”的典故,詩句是“嵩山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他寫的愛情詩《春雨》中“玉鐺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又用了“鴻雁傳書”典故,而此句若改用黃耳狗這一典故,則要改為“萬里江山一犬奔”了,如此一來意境全失。所以究其原因,還在于古代的用典都是優美且有詩意的,而黃耳狗的典故并不能滿足這種浪漫的詩意,因此用此典故的詩人較少。但是,黃耳狗的典故仍然寄托著人們相思之情的美好愿望。
以上幾個典故,都向我們說明了古人重視離別之情,重視能寄托相思之情的書信。也正是因為古代通信的不發達、書信的難以傳遞,古人才將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鯉魚、鴻雁,甚至是狗這些具有?特性的動物身上,希望它們可以幫助自己與親友取得聯系,并且傳遞報平安的家書。在現代交通、通信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大概體會不到古人的那種無奈和寄托吧?
參考文獻:
[1] 《古代詩詞典故辭典》,陸尊梧,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2] 《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郭錦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3] 《漢語詞匯與文化》,常敬宇,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