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何家歡(1986.12),女,漢族,湖北襄陽人,西南民族大學2010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唐代是詩歌的繁榮時代,唐代茶詩在此背景下展現出多姿多彩的形象。作為享受茶文化,對于茶文化起到推動作用的文士,在創作的茶詩中,同樣表現出文士意趣和心靈悸動。本文旨在對唐代茶詩中的文士意趣進行初步的探討,表現唐文士的嘗茶心境和茶詩中具有的唐朝特有的意蘊特色。
關鍵詞:茶詩;文化意蘊;文士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唐代是詩歌的繁榮時代,也是茶文化的興盛時代。故唐代的茶詩展現出多姿多彩的形象。作為享受茶文化,對茶文化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文士,在茶詩的創作中同樣表現出文士的情懷和心靈的觸動。
對于中國人來講,“茶”是一個溫暖的字。有首詩中曾說,上帝在喝茶時,開始不懷念咖啡;中國人在喝咖啡時,所有的毛尖紛紛向喉頭刺來。道出了中國人對茶的一往情深。茶詩中國人新的一天生活的必需品,雖然財米油鹽也代表人間煙火,也俗,但不像茶也可以入詩,讓人品出許多意蘊和情懷來。
一、文士之愛茶
唐詩僧皎然對茶情有獨鐘在他的《飲茶歌送鄭容》“丹邱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宮人不識。云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霜天半月芳草折,爛漫湘花啜又生。嘗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去。全詩贊美了天臺丹邱山的好茶,此茶生在如此神仙般世界的天臺山上,作者感性化地認為人們只要飲此茶便可以成仙,可見對此茶贊美有嘉。
有的文士不但飲茶,還種茶。表達了種茶的喜愛之情。韋應物的詩《喜園中茶生》: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馀,率爾植荒園;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此詩也佐證了中唐時期,不少文人官吏,不僅嗜茶,還自辟茶園,公務之余親自植茶,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文化現象。岑參同樣也是愛茶之人,如他的《郡齋平望江山》:水路東連楚,人煙北接巴。山光圍一郡,江月照千家。庭樹純栽橘,園畦半種茶。夢魂知憶處,無夜不京華。從詩中所寫可以看出當時的長安是茶區,茶風很盛。
二、文士飲茶
情懷,是文士的一種追求。文士往往在對“琴棋書畫詩酒茶”的把玩中追來求一種情懷,并且把自己的情懷通過詩歌來表達出來。情懷是情趣的詩化,朱光潛先生認為: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來的。起于自我的,可經歷而不可描繪的;意象是關照得來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繪的。情趣是基層的生活經驗。意象則起于對基層經驗的反省。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則起于對基層經驗的反省。情趣如自我容貌。意則為對鏡自照。而茶是抒發表達情趣、情懷的絕佳對象。茶詩也就孕育而生。而對于茶詩中反應的愛茶之情懷。也是文士通過自我的感受得來的。飲茶是獲得對茶的感受最為直接有效的途徑方式。飲茶時的環境常會作為作者的最為重視的因素之一。也是文士生活的寫照,對于研究文士的情懷,及其其中的意蘊有重要的展現的意義。
文士日常生活中讀書休息的重要場景,讀書辦公之余文士往往會暫時放下筆墨而詩酒琴茶,茶在這時的重要地位就顯現出來了。可見不管閑居多日也好,還是閑來無事也好;在書齋也好,公庭也罷,文士往往會自然而然地寫到煎茶。這只是文士日常閑適生活中的必要組成部分。是最為日常的生活,如同吃飯睡覺一般。如以下各篇:
多病逢迎少,閑居又一年。藥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后天。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張籍的《夏日閑居》)
谷中春日暖,漸憶掇茶英。欲及清明火,能銷醉客酲。松花飄鼎泛,蘭氣入甌輕。飲罷閑無事,捫蘿溪上行。(李德裕的《憶茗芽》)
結茅當此地,下馬見高情。菰葉寒塘晚,衫陰白石明。向爐新茗色,隔雪遠鐘聲。閑得相逢少,吟多寐不成。(朱慶余的《宿陳處士書齋》)
事簡公庭靜,開簾暑氣中。依經煎綠茗,入竹就清風。至論招禪客,忘機憶釣翁。晚涼安枕簟,海月出墻東。(李中的《晉陵縣夏日作》)
一旦當煎茶的過程在詩文中與文士的詩文創作、個人心態乃至禪佛聯系在一起時,煮茶便不僅僅是為煮茶而煮茶,這種煎茶的趣味性就會被慢慢擴大,文士也就會不厭其煩地通過詩文來表現這種情懷。再如以下幾篇茶詩:
垂絲今日幸同筵,朱紫居身是大年。賞景尚知心未退,吟詩猶覺力完全。閑庭飲酒當三月,在席揮毫象七賢。山茗煮時秋霧碧,玉杯斟處彩霞鮮。臨階花笑如歌妓,傍竹松聲當管弦。雖未學窮生死訣,人間豈不是神仙。(劉真《七老會詩》)
海濤痕滿舊征衣,長憶初程宿翠微。竹里橋鳴知馬過,塔中燈露見鴻飛。眉毫別后應盈尺,巖木居來定幾圍。他日愿師容一榻,煎茶掃地學忘機。(李洞《寄淮海惠澤上人》)
畢竟室內還是由于空間有限,因此文士往往要走出這種庭院的束縛更為廣闊的場景去體驗不同的視聽美感、藝術趣味。到山林中,到泉邊是不二的選擇。通過煎茶,飲茶來品山水之趣,這也是文人情懷的表露。見以下幾首詩歌:
…清宵集我寺,烹茗開禪牖。發論教可垂,正文言不朽。白云供詩用,吹生座右。不嫌名宦誘,莫試仙壺酒。(皎然《答裴集、陽伯明二賢各垂贈二十韻今以一章用酬兩作》)
遠訪山中客,分泉謾煮茶。相攜林下坐,共惜鬢邊華。歸路逢殘雨,沿溪見落花。侯門童子問,游樂到誰家。(戴叔倫《春日訪山人》)
古剎一幡斜,吹門水過沙。數聲鐘里飯,雙影樹間茶。落日窮荒雨,微風古塹花。何當戴豸客,復此問生涯。(喻鳧《夏日龍翔寺居即事寄崔侍御》)
茅堂對薇蕨,爐暖一裘輕。醉后楚山夢,覺來春鳥聲。采茶溪樹綠,煮茗石泉清。不問人間事,忘機過此生。(溫庭筠的《贈隱者》)
野泉煙火白云間,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靈一的《與元居士青山譚飲茶》)
寧靜的午后林泉邊這一切自然而然地組合到一起便是一副天然的泉林間煎茗山水畫,文士煎茶的趣味性。更加有利于心中的情懷、塊壘的抒發。
三、文士思茶
飲茶能使文士清思,使他們更能進入一種理性冷靜的創作狀態,尤以宋代詩歌,其嘗茶心境反映在詩歌中則是理性之思、字句之精與結構之嚴。因此,不管是時代風氣也好,個人氣質也罷,對于宋人來說茶便是他們創作時最好的選擇。但于唐人來講又是另外一番風味,如下詩: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思爽朗漫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文士的嘗茶心境和茶詩中情韻似乎與茶之清思聯系不大,其嘗茶心境仍然是豪邁狂放的,正是這種如狂似仙、如醉似癡也使得唐茶詩有別于宋茶詩的內斂,使得唐代的茶詩獨具的特色。
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資助,項目名稱:茶詩中的文化意蘊與文士情懷,項目編號:CX2011SP69,項目負責人:何家歡,指導教師:徐希平。
參考文獻:
[1] 《詩論》.朱光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 《全唐詩》(增訂本)清彭定求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3]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紀昀等總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茶經》.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