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庶民學派在21世紀初逐步進入中國學界,并將對中國學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力圖對庶民的概念及庶民學派的主要思想進行簡要論述,為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特別是底層研究提供更廣泛的視角。
關鍵詞:庶民;庶民學派;古哈;斯皮瓦克
中圖分類號:K35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20世紀80年代初,一批印度學者包括古哈、查特伊、查克拉巴提、沙希德·阿明、潘迪等,開始探討庶民研究。
所謂“庶民”也稱作“底層”、“下層”、“底下”、“屬下”、“從屬”、“賤民”等,它是英語詞匯“subaltern”的中文翻譯,而庶民一詞在《簡明牛津詞典》中的解釋是:“低等級的”。作為一個理論術語,它直接來自于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獄中札記》,但葛蘭西并沒有對“庶民”給出一個清晰的理論界定。
印度學者們在印度歷史狀況的前提下對葛蘭西的底層概念提出了修正,古哈在《庶民研究》第一緝的序言里,用“庶民”來“指稱南亞社會中被宰制的或處于從屬地位的下層,不論是以階級、種姓、年齡、性別和職位的意義表現的,還是以任何其他方式來表現的。”古哈在《論殖民地印度史編纂的若干問題》一文中又對“精英”、“人民”、“庶民”等術語進行了進一步的注解。
“‘精英’(elite)一詞用以表示外來的和本土的有權勢集團。
外來的勢力集團包括所有非印度人。主要是指英國殖民政府的官員和外國企業家、商人、金融家、莊園主、地主和傳教士。
本土的勢力集團包括在兩個層次上發揮作用的階級和利益集團。1、從代表印度層次的意義上來講,他們包括那些最大的封建權貴、工業及商業資產階級中最重要的人物,以及那些進入官僚政治最上層的新的本土成員。2、從地區和地方層次的意義上來講,他們代表的階級和其他的構成,有屬于前述的代表印度層次的勢力集團。或是雖然屬于社會等級資助于那些代表印度層次的勢力集團的成分,但卻是按照后者的利益行事,而并不體現他們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的真實的自我利益”。
在古哈看來,“‘人民’和‘庶民階級’這兩個術語在整個注釋中是當做相同的詞義來使用的,包括在這范疇內的各種社會群體和成份,體現著全體印度人與所有那些我們稱之為“精英”的人之間的統計學意義上的人口差別。這些階級和集團中有一些,如較小的鄉紳、破落地主、富農、和上中農,他們“自然地”屬于“人民”和“庶民”階級行列,但在特定的環境下,他們為“精英”辦事,并因此而被劃在地方或地區層次的勢力集團內”。這樣看來,關于“庶民”的介定還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這正有待歷史學家在嚴密而審慎地辨別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弄清楚。
庶民研究學派是在反對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精英主義的歷史書寫中出現的,在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精英主義的歷史敘述之中,庶民往往被置于邊緣,變為近乎隱形的角色。庶民研究學派就是要發現庶民被遮蔽的歷史,努力挖掘庶民的經驗,將庶民的聲音和經驗帶入知識生產范式的重構中。
早期的庶民學派,著力于研究庶民的行為與思維方式,即“庶民意識”,而通過庶民文化研究可以找到本質性的“庶民意識”,從而將庶民的意識納入知識文化生產,最終使庶民在歷史中的主體性得到恢復。為此,研究者們跨越文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邊緣,創立重新解讀和書寫歷史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庶民研究的很多學者開始把婦女與性別納入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構架中。庶民學派將性別視角納入殖民歷史檔案和后殖民國家的文化與文本分析中,模糊了西方主流學術界女性主義與后殖民批評話語之間的界限,挑戰了西方學術話語的正統性。
作為庶民學派的核心人物之一的斯皮瓦克對該學派早期在庶民起義研究中試圖恢復純粹的“庶民意識”的研究范式提出質疑,認為這等同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意識,是錯誤地將一種虛假的連貫性強加到千差萬別的庶民斗爭的歷史當中。可以說,斯皮瓦克是以反判者的身份加入庶民研究行列的,所以斯皮瓦克對庶民研究小組的一些批評方法提出了質疑甚至是批判。
首先,庶民研究者們要打破原先的精英的歷史,重寫庶民的歷史,但是他們在做這一工作之前有一個假定了的前提,即“整個社會環境就是尼采所說的一個連續的符號鏈”,但事實是這個社會環境是復雜的、凌亂的,這與他們要發現的“一種肯定的、純粹的意識的欲望并不相符”。
其次,斯皮瓦克對于重新書寫印度殖民史的可能性提出了質疑。庶民研究小組重寫印度殖民史的史料是來源于反對殖民者的文本,研究者們沒有辦法采用實證主義進行研究,其必然的選擇就是采取否定的態度對現有的印度殖民史進行顛覆。鑒于史料是靠他人提供的,這樣就不可避免的產生“認知失敗”。
最后,庶民研究學派的成員的身份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能否代替庶民發言,能否反映庶民的真正意思,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庶民意識是被建構出來的,還是確定存在的,庶民意識的敘事是否是不斷變化的,庶民研究者們開始了討論,庶民研究也陷入了結構主義的僵局。
現在庶民研究關注的問題,不再局限于什么是真正的庶民意識,而轉向了庶民經驗的表述問題,其中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文本作批判性的話語分析。這樣,庶民研究者們重新解讀印度殖民擴張的歷史,宗教和社會改革運動,印度的英語教育,庶民研究的主題也不斷地擴大,包括媒體、醫療機構、大學、社會體制等的各個方面。
總之,庶民的歷史是碎片化的,斷裂的,缺失的,庶民意識的內部是存在差異的、分裂的,當底層的記憶變得模糊,研究者們只能以逆歷史紋理的方式“閱讀”并努力拼合形象。后期的庶民研究學派開始了對民族概念的再思考和對民族神話的的解構,將關注的焦點轉向了國家內部的主導群體對從屬群體的壓迫,包括性別、身份、種族、教派等方面。
參考文獻:
[1] 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2] 陳義華、盧云,《庶民視角下的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3] 王慶民,《底層視角及其知識譜系——印度底層研究的基本進路檢討》,[J].社會學研究2011
[4] 高自剛,《沒有“政治”的底層政治——評帕薩·查特杰的〈被治理者的政治〉》宜春學院學報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