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盧秋蓉(1987-),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011級學生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道德經》中的治國謀略部分闡述了“道”的思想精髓“無為而至”。“無為”相對“有為”存在,是一對矛盾體。“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遵循客觀規律。治國篇中揭示了很多實用性觀點,但考慮到論文的集中性,結合實例和社會現實,從社會的角度,淺析治國謀略的三個方面,找到其內部的思想共同點“無為”。
關鍵詞:無為;平等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思想,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道德經》一書,重在論道,道,是老子的一個重要觀點,并非人生而知之,而是通過后天不斷地學習,探索,認識才有所了解。按照《道德經》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六個部分(論道、治國、修身、養生、砭時、議兵),重點突出論道和治國。考慮到集中性,我們暫且把討論的范圍限定在治國篇。在治國篇中,老子提到了很多觀點,盡管在當時具有超前性,無法實現,但是對于現在,卻很實用。眾多觀點中,本論文結合《道德經》實例與現實狀況,淺析這三個方面(無為,平等,無棄人、無棄物)在治國中的重要性。橫向分析,文章這三點是獨立的板塊,是治國的三個方面;縱向思考,卻是相鋪想成的,始終貫穿于根本“無為而至”。
一、以人為本,無為而至
“無為”一詞首先出自于《道德經》的“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①“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按照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其“有為”目的。老子認為天下的百姓是圣神的,不能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以強制的辦法取得天下。即使這樣得以天下,注定會失敗。強制的辦法獲取天下是“有為”而治,不是“無為”而治。老子提倡圣人“無為而治”的想法,是符合自然規律的“無為”之道。
老子的這一思想是先進的,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值得廣為流傳,發揚光大的,而“無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以人為本。治國之人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不損害人民利益,不傷害人民群眾就是以人為本。老子主張“以民為本,無為而治”的思想來治理國家,人民和諧是天下和諧的根本,從而達到君民和諧。
二、不偏不移,平等相待
“不偏不移,平等相待”是老子構建理想社會的重要思想。階級局限性的封建社會與平等相待的無階級社會是相矛盾的,在當時是無法實行的,只能是老子的一種超前設想,是對“無為”思想的一種體現形式。“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這句指出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生長消亡。圣人同樣也是沒有仁愛的,對待百姓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同樣,圣人對待百姓也是沒有偏愛的,他不會帶有主觀臆斷,而是客觀的,沒有厚薄,而是平等的相待任何人,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安排作息。③
“不偏不移,平等相待”同樣受到了現代人的追捧,并加以倡導,是值得肯定的。從社會的角度,人本身就是帶有主觀性的社會人。圣人也是人,他只是比一般人具有更高地境界而已,要做到此境界談何容易。人是社會人,依靠社會,融入社會,就是帶有社會性的,不可避免會受到社會的影響,不可能做到這點。不管是那個時代還是現代,常人或者是圣人都不可能做到此境界,只可能接近于“不偏不移,平等相待”。但是,我們不能做不到就不去做或者不努力去做,要爭取做到更好。
三、人無棄人,物無棄物
“道”的思想貫穿于《道德經》,而其表現形式“無為”更是無處無有。老子恪守“無為而至”的原則,要用順應自然的思想對待好與壞。有道者要有“無為”,更要有無棄物,無棄人的心懷。老子指出不善者和善者都是有用的。善者可以為老師,不善者可以作為學習資料,為善者提供借鑒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不善者不是終身為不善之人,而是通過改造轉化成有善者。同樣的道理,物也是如此,沒有用的可以成為有用之物,關鍵在于我們怎樣去對待它,用什么辦法讓它成為有用處的。④
這思想是不受社會所拋棄的,完全沒有階級局限性,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有用的,甚至廣受好評。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聽到把社會人分為一類、二類、三類,而一類就是做官的、掙錢“體面”的;二類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三類就是最普通的百姓。從經濟和貢獻角度,我們常常無意識的把三類人歸為無用之人,二、三類看作為有用之人,甚至,有些人會瞧不起三類人或者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這種現象是有的,我們不能否認。從古至今,都有犯錯誤的人,我們往往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在老子的思想里,這是不可取的。用老子的觀點就是,他們可以作為素材,為有善者提供借鑒,同樣,他們也可以通過改造成為有善之人,所以,我們要用圣人的標準來對待他們,不拋棄,不丟棄他們。同樣,我們應該用這種眼光來對待周圍的萬事萬物。老子“人無棄人,物無棄物”的觀點是順應當代社會的,同樣也是“無為”的一種體現形式。
《道德經》治國篇中的這三點思想盡管在當初是超前的,卻是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值得提倡和學習的。“無為”思想是由“道”派生出來的,直接體現了“道”之精華。“無為”、“平等”、“無棄人棄物”都是治國之謀略,這些謀略是治國篇中的精華,順應了社會發展需要,而且會在發展中不斷的強化。
注解:
① 饒尚寬,《老子》,中華書局,2006,第5頁
② 饒尚寬,《老子》,中華書局,2006,第74頁
③ 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價》,中華書局,1984,第172頁
④ 師曉暉,《老子.莊子》,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第39-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