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珊·朗格(Susanne Katherina Langer,1895—1985),與康德、柏格森、克羅齊、杜威一起,并稱為西方近代五大美學明星。庫恩曾評價朗格是美國哲學史上繼克羅齊之后非常重要的女性藝術哲學家。朗格的理論無論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還是今天的我國,都產生的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人類創造物、人類情感的載體、直覺的表達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蘇珊·朗格的美學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藝術本質論、藝術幻象論、藝術直覺論、生命形式論。她從經驗主義出發,以符號論作為自己哲學理論研究的基礎,對藝術哲學進行思考。著重關注藝術的創作、藝術作品的形式及其審美的判定標準和藝術家的內心情感等方面。
關于藝術的本質,朗格認為藝術作品所表現的情感并不是個人的情感,而是普遍存在的,從個體中抽象出來的情感。藝術家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們可以熟練使用普通人不能使用的特殊形式表現內心情感。在《情感與形式》中,朗格立足于她的符號論思想,提出了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這一觀點?!鞍堰@些內容傳達給我們知解力的就不是相關的信號而是符號形式……成為一種表達意味的符號,運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現著情感經驗”[1]在此,朗格分別從幾個方面來論證藝術作品所應具備的特點:人類創造物、人類情感的載體、直覺的表達。朗格關于藝術的定義是結合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的。以下是對四個方面內容的分析。
人類創造物說的是關于藝術的創作問題,朗格認為藝術的創作離不開人,是人類情感的表現。西方浪漫主義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內心情感的流露。想要創作出最為真摯、感人的作品,只有在創作者的心境與其所創作的作品形象的心境完全相同的情況下才能實現。朗格提出了與此相反的觀點。在朗格看來,如果藝術純粹是一種自我發泄或自我表現,那么這種情感只是暫時的、極其個人的情感流露,也就不存在普遍性和典型性。她指出:“純粹的自我表現不需要藝術形式”“發泄情感的規律是自身的規律而不是藝術的規律,”[2]朗格認為藝術表現的是一種藝術家所認識到的人類普遍情感,屬于一種抽象的情感概念范疇。藝術借助其形式化的特定表現將生活中常見的日常生活等的情感進行抽象,進而轉化為一種符號表現。
與此同時,朗格還舉出大量現實中的實例來說明藝術并非是自我情感的表現。她指出藝術家創作時的情感表現與其創作的藝術品所呈現出的藝術效果并非是一一對應的。在創作作品時,即使藝術家情緒低落,其作品也可以產生振奮人心的藝術效果。舞蹈家即便是沉默寡言也可以演繹好生動活潑的舞蹈作品。有經驗的編導在對演員講述表演要求時,沒有要求演員真正地去實踐,只是用相似的情景去激發他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朗格認為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順利進行無干擾的合作的本身也是在完成符號的傳達,因為人類具有共同的交流基礎——可以理解并共同使用的符號語言。朗格用以上所舉的例子來證明:藝術家的情感與他所塑造角色的情感相吻合是有可能性的,但不是必然的因素。藝術家對其塑造人物的把握,最終是藝術家心理情感的外化符號形式。所以朗格提出“我們如何才能捕捉、占有和把握情感,從而使情感內容不需要嚴格意義上的理解……答案是:可以通過創造某種客觀對象來達到上述目的……而創作藝術品的活動,就是藝術?!保?]的觀點來解釋藝術創作中情感的創造這一問題。
人類情感的載體指的是藝術作品的符號形式。無論藝術作品的形式如何多樣,他們最終呈現的形式載體都是符號。符號的傳播是交流的基礎,符號傳播的目的卻是為了使直覺的表達更加清晰。朗格美學理論研究的基礎是對符號的運用。我們看到,雖然朗格的符號論思想受到皮爾士、莫里斯等人的影響,但其美學理論主要受到兩個人的思想影響——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數理邏輯(符號邏輯)理論與卡西爾(Ernst Cassirer)的人類文化符號理論。懷特海對于符號做了如下的表述,“人類似乎是為了表現自己而尋找符號。事實上,表現就是符號?!辈⑶?,“當人類經驗的某些內容涉及到其他內容,由此產生出意識、信仰、情感和習俗時,人類的心靈從功能上說就是符號性的。”[4]懷特海對符號本質認識的這一觀點,我們可以從朗格“藝術符號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現性形式”這一藝術符號本質的定義中體會出來。朗格認為藝術的本質是人類創造的特殊符號形式。她指出:“一個符號總是以簡化的形式來表現它的意義?!徽撘患囆g品(甚至是全部的藝術活動)是何等的復雜,深奧和豐富,它都遠比真實的生命簡單。因此,藝術無疑是建立一個有效于生動現實的心靈概念這樣一個更為偉大事業的序言?!保?]朗格認為,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除了有日常語言、祭祀活動、神話等符號化的活動來交流情感之外,還有一種更為內在的情感是無法用語言、祭祀等符號形式表達的,那就是藝術。而藝術的發展也經歷了神話、祭祀到圖騰、藝術的過程。藝術因而也就具有了兩種特征:一是無法單純依靠理性推理的非理性因素,二是可用于直接視覺觀賞的直觀性。準確來說,藝術就是憑借自己特有的一種符號手段,將感性的人類情感轉化為可供人直接觀賞的藝術形式。因而藝術符號具有表現情感的功能,而表現性則是任何藝術的共有特征。
朗格承認各種藝術都有自身的特點,并在探討不同種類的藝術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美學理論。她認為:“我探求藝術之間相互關系的這個問題一直是……將每一種藝術看作是獨立自主的,并且逐一去探求每一種藝術,……人們會發現這些不同點要比預料的深刻得多。”[6]她還從藝術實踐的角度出發,立足藝術經驗,揭示了主要的藝術種類——空間造型的、音樂的、美術的、文學藝術等一些藝術種類之間的不同點。
朗格從人類創造物、人類情感的載體的角度來論述她關于藝術的本質問題,并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載體。那此時也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既然藝術是人類情感的載體,那么是否可以用來審美的飽含人類情感的形式都一定稱之為藝術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藝術的標準又是如何界定的?朗格說過,“每個人都談論‘藝術’,通過創造一個精神分類法,將‘藝術品’與其他事物分開,這種分類法的根據是什么呢?……這里必然有著某種性質,離開它,藝術品就不成其為藝術品,占有它,哪怕是最低限度地占有它,作品也就有了藝術價值。這種性質是什么呢?……似乎只能有一種回答:那里有著意味的形式。……這些美的運動形式,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所有視覺藝術的共性所在?!保?]以這個觀點來看,朗格認為視覺藝術最重要的元素是有意味的形式。這種形式表現的是一種描繪性的情感,用來表現語言無法表達的一種感覺形式。對這種符號形式的把握既需要建立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同時也需要受眾在審美過程中具備一種前提條件——對藝術作品的基本鑒賞能力。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所抱的態度是一種獨立于生活審美意義上的特殊態度,與當代的時代狀況緊密相連,不會因人們所處的周圍環境而變化。從這一點上看來,朗格對審美的認知是在以美為中心的審美范圍之內進行的。
在20世紀中葉,朗格的符號論美學曾風靡一時。美國的一位評論家理查德·克斯特拉尼茨宣稱:“戰后十年的美國,幾乎沒有一種美學比蘇珊·朗格所闡述的理論占據更大的優勢?!崩矢窳⒆悻F代主義的經驗審美,結合心理學、生理學、邏輯學、藝術史等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為我們獲得大量研究和發展我國當代的美學理論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思想材料。
參考文獻:
[1] 蘇珊·朗格:《哲學新解》,1953年英文第三版,哈佛大學出版社,第232頁。
[2] 蘇珊·朗格:《哲學新解》,1953年英文第三版,哈佛大學出版社,第216頁。
[3] Susanne.K.Langer.Feeling and Form.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imited.London.p21.
[4] 懷特海:《符號:它的意義與功能》,麥克米蘭公司1927年英文版,第62頁。
[5] Susanne.K.Langer.Mind:An Essay on Human Feeling.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Volume1:1967.Volume2:1972.Volume3:1982.p244.
[6]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頁。
[7]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