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春雷(1968.12-),男,白城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教學,音樂欣賞等。
(白城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吉林 白城 137000)
摘 要:肖邦(1810─1849)波蘭作曲家、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鋼琴曲、敘事曲、夜曲等,尤其是鋼琴曲最多,因此被譽為“鋼琴詩人”。本文主要闡述肖邦夜曲的風格以及創作風格的特點,讓人們了解肖邦夜曲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肖邦;夜曲;曲式特征;和聲
中圖分類號:J64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一、作者簡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華沙近郊,父親是法國人,僑居華沙任中學法文教員,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六歲開始學習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鋼琴曲、敘事曲、夜曲等,尤其是鋼琴曲最多,因此被譽為“鋼琴詩人”。肖邦一生創作了大約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鋼琴曲,著名的有:兩部鋼琴協奏曲、三部鋼琴奏鳴曲、四部敘事曲、四部諧謔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練習曲、十八首波蘭舞曲、四首即興曲、二十一部夜曲等等,被譽為“鋼琴詩人”。作為一個波蘭作曲家,肖邦為故鄉的波蘭舞曲和瑪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調波蘭舞曲(K.889),那時肖邦才剛7歲,肖邦一生都在作波蘭舞曲,年輕時候的許多波蘭舞曲作品最后都沒有發表,因為他認為這些作品過于單調。肖邦先是專注于先驅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和約翰·尼波默克·胡梅爾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滿了肖邦對家鄉波蘭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現存的波蘭舞曲(從Op.26No.1開始),都有一段華彩樂章作為開場。瑪祖卡與波蘭舞曲不同,在19世紀初還是一個相當嶄新的音樂形式,但很快就風靡了全歐洲。肖邦不僅在城市沙龍中聽瑪祖卡,也在波蘭聽民俗原始形態的瑪祖卡,15歲時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瑪祖卡(B大調瑪祖卡,1891年—1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對變音階的精彩運用和五度音階的低音,從Op.6(1830年—1832年)起的瑪祖卡多使用循環的形式等等,在長期的創作和演出中,病痛始終地折磨著肖邦,最終于1849年在法國巴黎逝世,年僅39歲。在肖邦39年短短的生命里,是由無數晶瑩耀眼的鋼琴珠玉小品所鑲綴起來的。他生在19世紀前半葉浪漫思想風起云涌的時代,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的色彩,音樂史一般都將他列入浪漫樂派之列。他留給波蘭的心臟和每一部音樂作品都表達著他對祖國的熱愛!
二、肖邦作品夜曲介紹
夜曲是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時期器樂作品的一種體裁形式,19世紀初愛爾蘭作曲家、鋼琴家菲爾德首創,用于表現靜夜沉思的抒情鋼琴曲。其作品優美,感情細膩,影響了很多19世紀的作曲家,肖邦就是其中之一。肖邦創作的夜曲共21首。他的創作并沒有照搬菲爾德作品中抒情、幻想的風格,而是在織體形式的多樣化、音樂的多彩性等方面有很大的發展。如對歌唱性旋律的發揮;將精巧的插部設計在主部和中間部之間;用慢板的旋律和急速的華彩音群來強化情緒轉變的兩個端點。在思想感情上,肖邦的夜曲借助優美動人的旋律使其內心豐富的感情得到了傾瀉流露。同時,隨著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和肖邦創作個性的進一步成熟,一種新的感情因素逐漸滲透到他的夜曲創作中來,即一種具有戲劇性力量的悲憤和反抗的音調的出現,使夜曲獲得了更新的變化和發展。這都是肖邦的前人所無法比擬的。
總的來說,肖邦的夜曲可以分為三類:早期的夜曲很明顯的展示的個人的內心世界,比后期的夜曲稍顯得平淡。肖邦從菲爾德那里繼承的是夜曲的形式輪廓,一般只有單一的音樂形象、夢幻般的長長的旋律在高聲部,伴奏隨著其它聲部輕快歌唱般的和聲、同時使用大量的持續不斷的踏板,進行到中間段落,在再現開始部分之前加進了兩種情緒的對比。就像菲爾德那樣,肖邦也創作出了一種抒情的但沒有炫技的風格,夜曲從始至終清澈、明凈,充滿憂郁的感情,這在當時是一種時尚個性的音樂表現形式。相比較菲爾德的夜曲,肖邦早期的夜曲同樣帶有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兩方面的影響,但在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情緒的微妙變化,和聲的能量,節奏的改變,靈活的多變以及裝飾性旋律的使用,綜合這些特點,肖邦的夜曲從形式到內涵都有了更加深刻、新穎的境界。
三、肖邦夜曲的曲式特征
肖邦夜曲在曲式結構上,多采用三部曲式,常有一個對比性的中段。但也常發展成更自由并較為復雜的形式。如:《F大調夜曲》Op.15之1就是一個較復雜的三段體結構:呈示段是一個五句樂段,F大調,音樂是富于歌唱性的抒情性格。中段用新材料寫成,以激烈騷動的戲劇性形象與呈示段形成強烈的對比。中段是復樂段結構:第一樂段以呈示段的同主音小調開始并收束,第二樂段為第一樂段的平行重復,但轉到下屬調結束,并引出再現段。象這樣強烈對比的中段,在三段式樂段樂曲中是不多見的。降E大調樂曲Op.9之2是肖邦流行最廣的一首作品,結構為變化再現三段體,呈示段本身有一次變化重復。主題A段是一首抒情柔美的歌。經過8小節A段主題裝飾變化后引出插部B段的旋律。A段經3次重復后進入插部C段。中間穿插的9~12小節和17~20小節是前面主題的引申擴展,就像宣敘調在柔情地傾訴內心的感受。中段與再現段結合起來變化重復一次,并且呈示段的主題多次重現均有曲調裝飾變奏,形成主題分散變奏的格局。
四、肖邦夜曲的和聲及調性轉調手法
肖邦的音樂以主調音樂為主,但同時也貫穿著復調音樂的技法。他在遵守古典主義和聲進行的基礎上,大膽運用不協和音、經過音及和弦外音,創造出使同時代人感到迷惑的和聲色彩。他大量應用色彩性和聲,并將半音階和聲及其伴隨的不協和性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領域。他善于運用以大調結束小調樂曲的手法,通過音響效果的轉變及功能進行來加強樂曲的感情色彩。
以《降E大調夜曲》為例,《降E大調夜曲》與肖邦創作的其他規模較為龐大的夜曲。與作曲家夜曲中最優美的《升F大調夜曲》以及《c小調夜曲》不同,作曲家創作時采用的是單一調性布局。而在《升F大調夜曲》中,作曲家采用的是#F—#f—#d—#F—A—#f—#F這種以同主音大小調及關系大小調為主的調性布局;在《c小調夜曲》中,作曲家采用的是c—bE—g—bD—c—C—c—bE—g—bD—c的調性布局,依然是以同主音大小調及關系大小調為主。單一調性布局這種創作手法,除了本曲,在肖邦其他鋼琴作品特別是中后期的作品中幾乎極少出現。究其原因,想必與肖邦創作此曲時剛剛從華沙音樂學院畢業,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創作思想,作曲技法還處于探索、學習階段有關;此外,從本曲的結構規模上看,全曲僅34小節,想必肖邦認為如此短小的曲目,不必用調性對比的手法來增加音樂的內部發展動力。于是,作曲家采用單一調性布局創作此曲,但本曲卻因其風格明朗,具有田園風式的色彩,而常被人們稱作是“裴爾德式的”夜曲。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懷特著,張洪模譯.音樂分析[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 錢仁康.歐洲音樂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 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