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沃特·格羅皮斯說:“勒·柯布西耶創造了新的價值尺度,這足夠豐富后代的建筑師了。”所以不得不說,要理解現代主義建筑,就必須理解柯布西埃。然而帕多萬在評價柯布西耶的時候卻說:“柯布西埃的真實動機是心理學的,而不是實踐性的。”這其實就指出了柯布西埃的作品是理想主義的,而并非是具有現實主義的實踐性的。本文旨在用柯布西埃的一些著名作品來論證這個觀點.
關鍵詞:柯布西耶;理想主義;多米諾;薩伏伊別墅;模數理論
中圖分類號:TU-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一、不能實現的多米諾
柯布西埃在對建筑的看法上,以極度的重視功能性而著稱,他甚至提出過“建筑是居住的機器”這樣一說。他說:“住宅就是造起來住人的”。在柯布西埃的設計之初,他的意圖也是用一種簡約的、工業化的方法去建造大量低造價的平民住宅,從而用改變設計的服務對象和設計本身的改變去帶給更多人更好的生活。他說必須樹立大批生產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生產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進大批生產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愛大批生產的住宅的精神面貌。”①
所以在他的早期,提出了一種被命名為“多米諾”的鋼筋混凝土框架住宅形式。這種設計就和它的名稱一樣,“這種住宅最大的特點就是標準化,它的每一個構件都在工廠流水線上像工業產品一樣按照規定的模數成批生產出來,然后運到工地上,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進行組合排列搭配起來”②。這樣的建筑設計,完全是為了突出建筑“住人”的功能性,以低廉的造價,讓更多的人可以擁有居住空間。至到后來的“雪鐵龍”住宅,“不動產別墅”等等設計。其實強調的,仍然是想用標準化的方式建造出低成本的住宅去改善普通市民的居住壞境。
然而這樣的想法和設計是美好的,但是在當時是不能實現的。工業化的步伐越來越發展,城市雜亂無章,沒有哪個資本家愿意投資本錢來為相對底層的工人蓋房子,所以,其實他的設想也只是理想中的狀態,這種純粹功能性的標準化建筑,也只能在理想中被構建起來。
二、完美范例——薩伏伊別墅
柯布西埃曾經這樣以純粹主義的觀點表達過他對建筑的看法:“建筑是一些裝配起來的體塊在光線下輝煌、正確和聰明的表演。我們的眼睛是造來看光線下的各種形式的;光和影顯示形式;立方、圓錐、球、圓柱和方錐是光線最善于顯示的偉大的基本形式;它們的形象對我們來說是明確的、肯定的、毫不含糊的。因此它們是美的形式,最美的形式。”③所以,柯布西埃重視功能的同時,并非是不重視形式的,他只是反對沒有功能性意義的裝飾。并且,他一直都對幾何形體尤為鐘愛,而且醉心于對和諧與比例的研究,講究建筑物的比例關系。這些方面,在他的作品中有探索和表現。
薩伏伊別墅——是柯布西埃的代表作品之一。整個建筑似乎就是一個柯布西埃所宣揚和喜愛的機械美學的宣言。
這幢白房子表面看來平淡無奇,“幾顆細圓柱支著一個白盒子。為了顯示框架結構的墻并不承重,盒子挑出在柱網平面以外。”④簡單的柏拉圖形體和平整的白色粉刷的外墻,簡單到幾乎沒有任何多余裝飾的程度。純粹的用色——建筑的外部裝飾完全采用白色,這是一個代表新鮮的、純粹的、簡單和健康的顏色。
柯布西埃在薩伏伊別墅的建造中,用精確的幾何形體關系來控制建筑,他嘗試運用抽象的幾何形體構思設計方案,構建最基本的、沒有裝飾的“純粹”形式。并且完全實踐了他對新建筑提出的五個特點:底層架空,屋頂花園,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和橫向長窗。然而,就柯布西埃對新建筑提出的這些主張而言,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因為這些特點都必須以框架結構為前提,或許也只有薩伏伊別墅才真正的都全部做到了。
然而,滿足柯布西埃所有新建筑特點的薩伏伊別墅,卻并沒有成為人們理想中的居所。“柯布西埃從來也沒有把它當成一座‘日常生活’的建筑來設計,他寧愿把它理解為圓廳別墅一樣的‘技術締造的詩篇’。”⑤
所以,其實柯布西埃對于建筑性質的追求,也并不是完全符合現實生活的,而是他想象中的完美范例,仍然是相對理想主義的。
三、理想主義色彩的“模數理論”
后來,柯布西埃在建筑上提出的著名的“模數理論”。雖然被愛因斯坦稱贊為這樣會“讓美變得更容易”。但仍然是明顯存在很多理想主義色彩的。他希望能夠找到一套體系,用一些特定的比例和數據來追求一種普遍適用的模式。這本來就是理想化的。
“在他對未來烏托邦暢想同時,轉向歷史,從傳統中尋求靈感;在他對完美理性追求的同時,積極地探索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在崇拜現代技術具有創造無限力量的同時,他虔誠地希望尋找到永恒不變的自然規律;作為一個國際主義者,同時對地方文脈持有一種特有的敏感性。”⑥
這是我覺得對柯布西埃評價的非常敏感真誠而準確的一段話。柯布西埃帶給我們的確實有很多的矛盾也有很多智慧,他的建筑中也充斥著很多烏托邦色彩和理想主義情緒。但是,不管人們喜歡與否,柯布西埃都是不可多得的建筑大師,二十世紀的建筑師很少有人不參考他的例子,而且有許多人只是簡單地模仿他的一些發現,便就此獲得了榮譽。
注解:
① 摘自:《世界建筑藝術史》.陳文捷著,第304頁.
② 摘自:《世界建筑藝術史》.陳文捷著,第304頁.
③ 摘自:《世界建筑藝術史》.陳文捷著,第303頁.
④ 摘自《偉大的建筑革命——西方近代、現代與當代建筑》.蕭默著,第109頁.
⑤ 摘自《國外建筑與設計系列——勒·柯布西耶:機器與隱喻的詩學》.第64頁.
⑥ 摘自:http://info.tgnet.cn/Detail/200608111251468674_1/
參考文獻:
[1] 《國外建筑與設計系列——勒·柯布西耶:機器與隱喻的詩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荷)亞歷山大·左尼斯,著,金秋野,王又佳,譯2004年11月第一版.
[2] 《世界建筑藝術史》陳文捷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3] 《偉大的建筑革命——西方近代、現代與當代建筑》.蕭默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4] 《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2月第二版2007年6月第6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