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媒介發展時代。第二媒介時代的藝術已廣泛應用到架上繪畫,媒介和材料被作為主要的表現對象,雖然現代繪畫對媒介和材料非常關注,但是卻忽視了媒介在繪畫中的主導作用。媒介和材料有許多的不同,它是材料在繪畫中表現的一個形式,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把材料變成繪畫的媒介。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第二媒介時代藝術下,新時期架上繪畫的形式。
關鍵詞:媒介時代;藝術;繪畫;材料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一、第二媒介時代藝術的概述
隨著信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步入了一個媒介和技術的發展階段。在文化理論和社會的理論上,馬克·波斯特所著的《第二媒介時代》,對文化理論和傳統技術和媒體的概念給予了批判性的評論,其目的是對人類和機器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人們提出了“第二媒介時代”的時代標號。這一時期人們進入了經濟信息一體化時代,與以前的紙媒時期不同,而今我們已進入多媒體時代,是因特網和虛擬電子媒介的發展時期,而這些也將會改變藝術交流和創作。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互聯網也是現代觀念性的產物,然而互聯網文化也具有后現代文化的特點。
二、架上繪畫的藝術生態
架上繪畫是利用畫架繪制圖畫的總稱,也稱畫室繪畫,它與壁畫和祈禱書上的裝飾插圖有很大區別,它最早出現于15世紀的尼德蘭,在17世紀荷蘭出現小畫派后逐漸發展。在文藝復興時期,為了各種場合裝飾的室內需要,從教會、宮廷到公共建筑和私宅,都是必不可少的裝飾品。
1、第一媒介時代下的藝術生態
在第一媒介時代下,照相技術和紙媒印刷的發展對架上繪畫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西方現代主義美術在19世紀后期逐漸開始發展,使架上繪畫的繪畫藝術觀念一度產生了紛爭。但是這種爭論只是在架上的內部開展的。其中以現代派美術反對傳統美術為開端,其他的派別還有未來主義、立體派、表現主義、野獸派等,揭開了一場非常浩蕩的藝術革命。在最初的發展中,現代派并沒有擺脫畫布、畫框這類的載體。直到1960年左右,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許多的藝術開始平民化,例如新現實主義藝術、動態藝術、行動藝術、波普藝術等,大眾傳媒成為主要的傳播手段。它們的發展已超出繪畫自身的范疇,又因藝術的觀念不同,因此,動搖了架上繪畫的傳統主導地位。美國哲學家兼藝評家曾經說過,“可以公正的說,架上繪畫在今天繼續墮落著……,當代的表演、視像、大地藝術裝置都得到了促進,這是由于架上繪畫的本質受到了挑戰?!睆闹形覀兛梢钥吹?,在80年代末,第二媒介時代在西方架上繪畫的發展中地位還不明顯。
2、第二媒介時代下的藝術生態
在第二媒介時代,由于它具有純手工性,因此,它與實用美術和商業美術的連續逐漸減少。隨著計算機的應用和數碼影像技術的發展,架上繪畫的材料制作方法和繪畫技巧已經不適應商業美術和實用美術的需求。而且,架上繪畫的儲存和展示,都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空間,它的發展歷程很長,在信息傳遞方面,對作品原質的陳述力較小。這對于第二媒介下架上繪畫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加上繪畫和受眾的交融有阻礙。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審美群體和創作群體的思維方式和鑒賞標準也在不斷進步。在第二媒介時代的發展下,由于圖像的普及,對于畫家對現實世界的表達形式,人們已不再驚奇,而藝術家的創作方法也在逐漸改變。為了使觀眾的審美不至于疲勞,畫家在創作時添加了自我意識,畫面立體感更強,視覺沖擊力更大,使大眾的感官得到滿足。第二媒介時代藝術的發展,不僅增加了更多的繪畫藝術載體,還改變了藝術家的創作方法。第二媒介時代的發展,非常有利于新媒體藝術、觀念藝術和數字藝術深入到繪畫藝術審美活動的各方面。經典審美活動在文化活動中的地位不在明顯,雖然審美的泛化使大眾的審美得到了滿足,但是,在波普藝術喜愛的精英文化逐漸衰落,架上繪畫的受眾也在不斷減少。
雖然在第二媒介時代下架上繪畫由于傳播媒介的發展而衰落,但是無論技術是多么的先進,它都不能取代人類自己對繪畫藝術的滿足感,其實繪畫也是手工制像技術的一種,它是通過添加一些功能之后,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最初的目的還是手工制像。繪畫得以流傳的原因,主要的因素是來自于人們對手工制作的愛好,這就像機械化大批量生產的陶制品,但是手工制作陶瓷仍然存在,這已經失去了原始的使用目的,而是人類的心理傳承和文明傳承的物質載體。繪畫也是如此,它的目的除了是記錄優秀的作品外,還可以在視覺上滿足人們的要求,優秀的繪畫作品中,還會體現出杰出的技術和技巧,通過巧妙的利用光、影和一些材質,實現他們理想中的圖像,這種把人類思想圖示化的繪畫,它是媒介所不能夠代替的。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可以為各大院校和各地的畫家,它們更多的關注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
三、媒介、材料、作品與繪畫的關系
繪畫的媒介是畫家和欣賞者直接接觸的,媒介關系中形成的興趣可以體現出他們對社會精神的反映。畫家關注的問題是,如何使用材料創造出興趣點,繪畫的興趣在于如何把材料轉化成媒介。在傳統的再現性繪畫中,材料并沒有表現在繪畫的內容中,然而在繪畫史上表明,畫家往往把表現的內容作為探索媒介的工具。格林伯格認為,馬奈的第一個現代主義畫家,因為他的畫“明確了畫面是畫出來的”,而且在馬奈的作用下,印象派畫家放棄了罩染的方法和底層處理,能夠直接看到所畫的色彩就是顏料管中的顏料。對于媒介來說,傳統的繪畫和現代的繪畫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在媒介的探索中,繪畫平面性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顏料是通過物品和圖像的手段和內容表現的一種形式,格林伯格也認為,一般情況下,在二流藝術家的手中,繪畫和雕塑變成了藝術的影子和配角,當媒介上所有的重點都移走后,就變成了主要的內容。大師與一些沒有才能的藝術家的區別就在于,大師是將作品與材料和媒介之間的關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而那些沒有才能的藝術家則是把材料和媒介作為表現對象的一種手段。
參考文獻
[1] 楊世艷,淺談網絡時代的新架上繪畫[J].美術與時代,2007,12,(10),70-71
[2] 尚竑,第二媒介時代的藝術:新時期架上繪畫的角色和處境[J].美術研究,2007,3(8),88-90
[3] 沈語冰,格林伯格之后的藝術理論與批評[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13),104-112
[4] 馮藝、陳晶,綜合繪畫與材料媒介的選擇[J].文藝爭鳴,2011,8(12),72-74
[5] 趙維華,材料、媒介與繪畫自主性的重新認識[J].美術研究,2006,4(11),65-69
[6] 李秋實,駁格林伯格[J].東方藝術,2010,7(9),150-152
[7] 何桂彥,格林伯格與現代主義繪畫批評理論[J].藝術·生活,2010,3(10),13-14
[8] 岳源,淺談綜合繪畫材料與媒介[J].科技信息,2009,5(9),226-267
[9] 范穎,“第二媒介時代”的文學生態[J].文藝爭鳴,2009,3(6),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