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慧慧(1990—),女,漢族,陜西靖邊人,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
白焱(1989—)女,漢族,陜西靖邊人,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
(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腐敗是一種畸形的政治現象和社會現象,這種現象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都造成了巨大危害。本文從多角度分析了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希望預防和減少腐敗現象的產生,為創造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清正廉潔的政治局面做出貢獻。
關鍵詞:腐敗;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腐敗現象在我國呈蔓延趨勢,對社會和諧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再次明確指出,堅持反腐敗常抓不懈、拒腐防變警鐘長鳴,促進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再次向全黨同志發出了“將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的號角。因此,我們應從多角度科學的分析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對策,以達到徹底將其治理的目的。
一、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繁榮的背后隱伏著巨大的危機:即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要達到反腐敗的目的,首先必須分析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具體來講,我國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1、歷史原因
首先,中國的封建社會一直缺乏制度建設,重人治而不重法治。這就逐漸形成了權力大于法律,權威大于制度的“官本位歷史觀念”。由于古代科舉制度是統治階級招募人才的唯一方法,因此,法律失去了應有的權威,整個社會都圍繞著官僚系統運轉。而如今,歷史上“官本位”的殘余思想依然存在,當官便對一些人產生了極大的誘惑。
再次,幾千年來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和佛儒道思想的文化積淀共同形成了中國人親情文化的保守思想。親情文化主要表現是感恩戴德,唯上司是從、唯長者是從,在同輩之間是哥們義氣,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硬性的法律、法規、制度、條例都變成了彈性的東西。大凡處理違法亂紀者時,總是說情者絡繹不絕,一陣糖衣炮彈過后,結果是以權代法,以法代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制度原因
(1)制約機制不夠健全
我國已有一套龐大而且較完整的權力約束和監督體系,如人大、紀檢委、檢察院、反貪局等部門,但由于這些機構的調配權有的隸屬于各地方政府,實際上存在不敢、不能監督的情形,有時候監督根本無法進行。我國目前的權力制約機制很不健全。比如本該是監督至高機構的人民代表大會,成了高級干部離退休前的暫居地;有些人大代表選舉走走過場,人大代表行使權力也是走走過場;許多貪污腐敗分子都披著人大代表的外衣,而反腐敗人士卻缺乏一定的保護。這樣地制度如果不能改變,反腐人士的安危都受到威脅,反腐斗爭是很難進行地。
(2)法制懲治不夠嚴格
腐敗者一般會以所得到的和所失去的利益之差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向,如果腐敗之后受到的懲罰不太嚴厲,或者雖然懲罰很嚴厲,但他被懲罰的可能性較小,而且利潤較大,腐敗就會發生。所以,懲罰腐敗不嚴是構成官員腐敗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
(3)激勵機制不夠完善
激勵機制不夠完善,黨政工作人員的待遇太低,使正當的個人利益難以得到滿足。在目前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國家公職人員的工資與其他部門相比一般處于中低等水平,國家一味的強調精神動力,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而不提高公務員的待遇,就像讓一群餓漢守住豐盛的晚餐一樣。公務員收入的多少與學歷、職位、能力、技術水平等不協調,不成比例,已經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有的腐敗分子就是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走上犯罪之路的。
3、意識原因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外國的一些文化垃圾沖進了國門,拜金主義思想,享樂主義思想等使廣大黨政干部對共產主義理想的信念逐漸動搖。此外,一些黨政干部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心理逐漸失衡,逐漸蛻變為腐敗分子。其主要原因有:第一,產生了嚴重的補償心理。有的官員覺得自己兢兢業業工作了一輩子,可實惠卻不多,覺得吃虧太多,希望自己在工作的最后一站,尋找機會補償一下;第二,產生了嚴重的居功心理。有人認為他在部門里確實有過一定的功勞,便開始揮霍浪費,違法亂紀的現象也就產生了。
二、腐敗現象解決的對策
腐敗現象在我國呈蔓延趨勢,對社會和諧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敗,是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根據腐敗現象產生原因,大概可以提出以下對策開展反腐敗斗爭工作。
1、加強思想素質教育
加強思想文化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通過學校社會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未成年人的思想尚未定型,容易受外界影響,各種腐敗思潮很容易影響其思想。二是要加強對黨政工作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認真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持黨風廉政的建設工作。消除舊社會的思想痕跡,加強領導人的道德要求,大力宣傳領導干部中作風正派、清正廉潔、勤正務實、為民辦事的好典型。爭取做到揚正氣,樹新風,形成良好的反腐倡廉的社會氛圍。
2、完善監督機制建設
在新形勢下,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加強監督機制,是反腐敗斗爭的關鍵。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加速建立電子政務系統也是必要的手段。黨政機關的政務應建立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平臺上接受人民的監督。在這一平臺上,只要是納入財政預算的單位,不牽涉國家秘密的都應在網上公布。通過網上對人、財、物、重要崗位、重大事項的監督才能更客觀公正。監督部門在建立電子政務監控系統的同時,適時公布監控信息。對被監督單位的資金運行情況,尤其是公款消費,進行公開曝光。對違紀違規的現象也要敢于揭露、敢于曝光。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3、加快依法治腐步伐
懲罰力度較弱加上巨大利益的誘惑,使腐敗行為成為一種謀取私利的重要工具。只有對權力加以制約,加大懲罰力度,并提高對違法行為的查處機會,才能有效防止權利失控,這是反腐敗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手段。結合反腐的實際工作,應“加強《反貪污賄賂法》、《財產收入申報法》、《預防職務犯罪法》、《公民舉報法》、《保障舉報人權利法》等立法,并加大懲罰力度,絕不允許腐敗分子擁有任何僥幸之機。”[1]
4、增強激勵機制建設
根除腐敗現象,僅靠思想教育,以及采取強硬的法律手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從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機制,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形成公平競爭的局面,以堵塞漏洞,消除批條子、托門子的不良現象。加快工資、住房、醫療、社會保險等制度的改革,盡可能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另外,我們也應當認識到“改變廉潔行為凈收益的關鍵就是要提高政府官員的工資待遇和各種福利措施。”[2]對公務員的正當個人利益進行保護與激勵,盡量使公務員的收入與學歷、職位、能力、技術水平等相對協調,緩解人們的心理失衡。
總之,消除腐敗現象,必須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深化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規,將德治與法治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夠實現反腐敗的目標,使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勢頭得到遏制。
參考文獻
[1] 何艷珍.我國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與對策[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1,24(3)
[2] 伏恩可.基于尋租理論的官員腐敗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