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這一概念的主體是人精神領域意識形態方面的建設。而群眾文化工作則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本文立足于對群眾文化特點的分析,論述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的若干要點。
關鍵詞:群眾文化;主體;文化強國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在我國群眾文化工作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精神文明已成為億萬人民群眾有能力自己去經營、管理的事業,人民群眾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所以群眾文化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一、文化根基面向社會大眾,堅守公益性質,積極適應較快的社會發展形勢
(一)落實群眾文化建設目標,堅持群眾文化公益性
群眾文化作為社會生活中最為基礎的文化形態,具有著明確的發展目標,即有利于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豐富的文化實踐活動中能夠逐步的實現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也是為著人民群眾的精神素養不斷提升而積極發展的文化體系、同時又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不斷促進了社會的和諧、文明與進步。由于面向于社會全員,并來源于社會全員,這就決定了群眾文化廣泛的社會根基。群眾文化必須要堅持其公益性的特點不能動搖,不以盈利作為目的。注重文化活動的基礎性和參與性,是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并能夠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文化素養和精神層次的提高,才有可能切實提出有建設性的參與建議,充分顯示出文化活動有群眾基礎,能夠給予參與的群眾發揮主動性的平臺,群眾有自主參與意識,就能夠更好的發揮投身文化活動,推進文化發展的主體作用。
(二)與時俱進,積極適應社會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時代的到來更使得群眾文化有了更多元的發展平臺,網絡的出現,給了群眾展現才能、施展才華更為多元的空間。這些文化發展途徑就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鼓勵自下而上的來自群眾的自發的文化創新活動。壯大“草根”文化,引領和包容博客文化、網絡文化、都市文化等多元性群眾文化,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基礎性、多樣化文化需求的同時,使個性表達與個人創造盡可能發揮。而同時不斷發展的還有群眾文化中較為傳統,發展速度也非常緩慢的民間藝術,由于民間藝術的源遠流長,發展體系較為滯后,并較多民間藝術都是以家族手藝不斷傳承的,在社會發展步伐飛快的今天,非常容易受到社會生活的忽視,因此保護傳統民間文化形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了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群眾文化在不斷協調共進的主要組成部分。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大眾文化的原創力,注重和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事業,使民間藝術的種子生根發芽,這就需要更大的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把民間文化藝術上真正有專長的人挖掘出來,重視起來,任用上來,給予從制度政策到經費運營均成體系的群眾參與機制,這樣才能使大眾文化完完全全來源于大眾并切實服務于大眾。
二、硬件設施做保障,加大對于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的投入,保障群眾參與的物質基礎
文化建設需要投入。各級政府應按照公益性、基本性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機制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需要切實針對于本地區基層普遍存在的缺少文化活動陣地的情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基層鄉鎮為依托,加大力度投入建設基層文化活動陣地及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基層公共文化活動不能打“游擊”,而是需要立足于群眾需要,組建活動中心或提供文化服務中心,這樣才能讓讓群眾有地方參加文化活動,有了硬件設施作為保障,群眾才能夠有參與或組織文化活動的去向,有組織、有規律的展開文化活動。目前,在基層鄉鎮普遍落實“一鄉一校”政策,改善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原有的村小校舍大量閑置和浪費。應由相關財政文化部門牽頭,將閑置的校舍加以利用和改造,建立群眾文化教育中心,建設小型科技文化輔導站、圖書館、文化館等,滿足基層民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對已建有文化設施的地方,要發揮這些陣地的作用,讓這些陣地動起來,用起來,要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助力群眾文化精神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社區公共財政加大了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在社區逐步興建了文化館、體育健身中心等大批文化設施,有利的開展了群眾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除此之外,在社區生活中還有更為靈活的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和形式,比如廣場舞的盛行。充分發揮了“社區是群眾文化第一戰線”的作用,以社區居民為文化活動主體,社區居委會為活動籌措的核心部門,例如社區消夏晚會、社區露天電影、座談會等多種活動形式,具有由社區居民自主設計策劃,自發參與等靈活的性質,千方百計為群眾接受文化、欣賞文化、享受文化發展成果提供幫助。
三、重視群眾才能,落實黨的十八大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構想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所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在這次會議中,全黨確立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這鼓舞人心的發展目標中,更具體提出了我黨對于文化強國的深入理解和闡釋,即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一決心鼓舞人心,也是我們群眾文化發展事業的崇高目標,其中以四個方面工作為核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從這些核心目標中,我們不難發現群眾文化工作的落腳點在:全民、整體這樣的范疇內。而如果單靠某一個群體或某一股社會力量,必然沒有辦法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新的社會局勢和全新的航向告訴我們,只有廣泛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才干,將群眾的才能激發出來,并通過切實有效的體制加以運用,才能夠真正實現全民文化水準的普遍提高。文化部門必須要重視群眾的需要,多鼓勵群眾投身于文化事業發展之中,長期關注并有力保護那些真正反映社會民生,切實被老百姓喜愛的文化、藝術創作,就能夠使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我們的群眾文化中,并樂于投身其發展,愿意出謀獻策,也只有使廣大人民群眾關注文化發展,才能夠真正實現文化強國的構想。
四、做好群眾文化專職隊伍建設,起好引領帶頭作用
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作為政府職能部門,處于群文建設的最基層、最前沿,一直以來都在在文化建設領域起著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橋梁作用、組織和實施群文活動的樞紐作用以及專業研究、創作、普及與提高群文活動規模和活動水平的職能作用。由于群眾本身不是專業的文化工作者,文化活動中也缺乏較為豐富的經驗,很多文化活動看似蓬勃開展,卻沒有較高的質量作為保障,群眾真正的力量不能夠得到發揮和引導,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隨著黨的十八大對于文化強國的核心解讀,我們更不能放松對于文化事業專門人才的培養,才能夠在文化事業不斷發展中發揮群文專職工作人員那不可估量的引領、指導作用,全面推動群眾文化在群體參與的基礎上更穩步發展。
和諧文化是全黨、全民、全社會共建的文化,而不是孤立的、狹隘的、單純的文化建設,更不是文化部門的孤軍作戰。各級政府應在宏觀規劃、健康引導和“硬件”投入上加大力度;各行各業都應為和諧文化構建做出貢獻;社會每個成員都是和諧文化構建的參與者和享用者;文化職能部門更要在搞好自身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對于群眾的引領帶頭作用,使得群眾文化得到群眾支持、吸收群眾參與并全面提升群眾的道德文化水平,使之成為來源于人民運用于人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