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和諧發展,并最終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的現代化,根本出路在于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對打破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重要性;障礙因素;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城鎮化是涉及四個要素統一的有機整體,不僅涉及人口的聚集、城鎮規模的變化,還涉及經濟結構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文化教育素質的提升、生活環境的改善、資源的優化配置等,是農村人口和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實現農民身份轉化、生活方式轉換、文明素養提升,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城鎮功能轉變的一種歷史過程和系統工程①。農村城鎮化是城鎮化過程的基礎層次,其內涵主要包括:人口在農村地域的集中以及非農人口比例提高的過程,農村地域非農活動向城鎮的轉移、集中、強化的過程,城鎮景觀的地域推進以及農村地域空間向城鎮演變的過程,城鎮文化向農村地域擴散和農村行為模式、價值觀念重構的過程。
一、.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農村城鎮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②農村城鎮化作為工業化的伴生物,和工業化具有極強的關聯性和同步性。農業借助于工業化的推動,逐步向工業化、產業化、效益化的方向發展;積極有效地推進農村城鎮化,有助于促進各種資源的自由流動和效能的發揮,對打破城鄉分割的壁壘,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2、農村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選擇
一方面能有效解決“三農問題”,還能有效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生產生活方式、解決“人多地少”困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主要矛盾,促進城鄉結構優化,激活城鄉經濟發展,拓展第三產業,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還有助于實現科教興國戰略。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制約了我國現代化建設,推動城鎮化,使得他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科技意識增強,教育條件和環境明顯改善,改變長期教育落后的局面。
3、農村城鎮化是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重大措施
推動農村城鎮化,提高城鎮化水平,已成為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主要表現在:一方面能為經濟發展提供的廣闊市場。另一方面還能優化城鄉的經濟結構。它使農業過剩人口轉向城市和工業,從而促成了農業向非農業、工業向服務業即第三產業的轉變。
二、中國農村城鎮化進程的障礙因素分析
1、制度性制約因素
城鎮化發展需要一定的制度環境,只有營造了一個有利于城鄉資源融合的制度環境,城鄉產業融合和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現代化轉型才能實現③。改革開放以后二元戶籍制度逐漸被打破,但是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利益差別并沒有消除,城鄉分割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公共產品投入制度遠沒有打破,徹底根除城鄉制度性壁壘還需要漫長的過程。
2、人口制約因素
農村城鎮化發展一個主要任務和顯著標志就是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非農化和農民市民化,通過大幅度減少農民而富裕農民④。構成中國城鎮化基本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口基數龐大,新增農村勞動力數量巨大,待轉移勞動力數量眾多。二是農村非農企業結構升級和城鎮就業空間有限。三是農村勞動力素質低,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劇⑤。
3、資金制約因素
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主要體現在空間規模的擴大和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城鎮空間規模擴大是以城鎮基礎設施完善、項目投資和產業發展為前提的,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當前農村城鎮化發展面臨著信貸資源配置不合理、管理制度落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滯后等金融困境,制約著貧困地區城鎮化的發展。
4、土地制約因素
城鎮化的發展必然要使一部分耕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城鎮規模空間的適度擴大,也就不可能有現代意義上的城鎮化發展。但是,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國家,確保糧食安全是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這必然要嚴格控制農地尤其是耕地的非農化使用⑥。而國家2004年以來采取的這種“一刀切”式的用地指標審批制度制約了城鎮化發展。
三、解決農村城鎮化問題的發展對策
1、在發展理念上,樹立全局觀念。
農村城鎮化與“三農”問題息息相關,要從城鄉協調發展的角度來正確認識和看待城鎮化問題,為此,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壯大農村經濟實力,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非農就業,推進城鎮化進程。二是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城鎮化與工業化共同推進、協調發展。三是農業產業化帶動城鎮化,不管是市場建設還是企業的培養都有助于城鎮化的進程。四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鎮化進程相結合,要求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引導農民走出土地、留在鄉鎮,是實現城鎮化的前提。
2、在工作重點上,以產業發展為支撐。
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是城鎮經濟的發展,為此產業發展是重中之重,尤其是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發展與城市工業相配套的基礎性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城鎮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二是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促進企業的優化升級。三是規劃工業園區布局,發展產業集群。
3、在城鎮建設上,要創新工作機制,提高管理水平。
發展小城鎮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重要途徑。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構建大城市、大中小城市、中心鎮相結合的城鎮網絡體系。二是改善城鎮環境。尤其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城鎮公共服務功能。三是建立國家、集體、個人共同承擔的社會投資機制。四是創新城鎮管理機制,加強對城鎮規劃、建設、流動人口各方面的綜合管理。
4.在人才保障上,要保留和吸引人才。
高素質的人才可以提升城鎮的聚集和吸納功能,是城鎮發展的重要保證。為此,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鼓勵欠發達地區大學生和技能型人才回鄉創業。二是建立激勵機制,調動科學家和企業家的積極性。三是設立獎勵政策,鼓勵優秀畢業回鄉建設農村。通過培養和引進人才,為推進農村城鎮化提供人才支撐。
注解:
① 韓兆洲、孔麗娜,城鎮化內涵及影響因素分析,南方農村,2005年第1期
② 《黨員干部學習十六大報告講座》,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頁
③ 厲曉華.農村城鎮化制度性障礙分析.農村經濟,2006,(1):100~102。
④ Chistpher J.Cool.Rural-urban Migration Rates and Development:A Quantitative Notes.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1999,(11):63~75
⑤ L.J.C.Ma.Economic Reforms,Urban Spatial Restructuring and Planning in China.Progress in Planning,2004,(4):61
⑥ 柳士順.影響城鎮化進程的因素分析.經濟師,2005,(1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