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陳燕,(1988.-),女,民族:漢族,籍貫:江西贛州,單位: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2011級古代漢語專業研究生
常麗麗,(1988.-),女,民族:漢族,籍貫:山西長治,單位: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2011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重慶 400715)
摘 要:贛縣地理位置特殊,其境內的方言是比較有特色的,尤其表現在聲母系統上,本文通過對聲母系統的調查,對其聲母做了一個初步研究。
關鍵詞:贛縣;客家話;聲母
中圖分類號:H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贛縣是江西省贛州市所轄的一個縣,位于江西省南部,處于贛江的上游,素有“千里贛江第一縣”之稱。
贛縣話屬于南片贛語,它是贛南片的代表方言。所以本文就贛縣話的聲母進行了一個調查研究,然后就調查出來的結果進行分析整理,看它與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有什么不同之處。在搜集語料的時候,為了確保真實性與準確性,我向自己的家人、朋友調查與搜集語料。通過實地調查我們整理出贛語贛縣話的聲母,請看《贛語贛縣話聲母表》:
由上兩個表,我們可以看出:
1、贛語贛縣話中送氣聲母較為豐富,古濁塞音聲母和濁塞擦音聲母無論平仄,一律變為送氣清音。比如:并母的代表字“步”與“盤”都有讀成“ph”這一送氣音;再比如:群母的平聲代表字“葵”與“群”母仄聲代表字“跪”一律變成送氣清音“kh”。而我們上古聲母演變的規律是古濁塞音聲母和濁塞擦音聲母平聲演變為送氣清音,仄聲演變為不送氣清音。這一條規律在贛語贛縣話中也有影子。比如:“并”母仄聲代表字“步”除了有送氣清音的讀法,同時還有不送氣清音“p”。再如:“定”母平聲代表字“同”聲母為“th”,仄聲代表字“道”聲母為“t”。這是嚴格按照上古聲母演變規律來演變的,出現這種例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普通話的影響。
2、古匣母與合口呼相拼時,贛語贛縣話有些讀為唇齒擦音“f”。如:“胡”念“[fu]”;“戶”念“[fu]”,這個時候通常與[x-]相混。但是這種情況也比較少,現在由于普通話的大力推廣,贛語贛縣話受其很大的影響,也有些古匣母與合口呼相拼時,也演變成[x-],此時[f-]與[x-]不相混,如:“紅”念“[xu]”。
3、與普通話相比,贛語贛縣話聲母有個特別之處,即有唇齒濁擦聲母[v],其主要來源于古匣母的合口字、古疑母和云母的開口字、古微母的開口與合口字。如:“話”念成“[vua]”;“危”念“[vei]”;“圍”念“[vei]”;“武”念“[vu]”;“聞”念“[vn]”。
4、贛語贛縣話中的泥母和來母字也像上古的一樣有區別,不相混用,如:“南”念“[nɑn]”;“藍”念“[lɑn]”;“怒”念“[nu]”;“路”念“[lu]”。
5、根據調查,我們發現贛語贛縣話中的古精組字與古見組字與齊、撮二呼相拼時都發生了腭化,由此而變成了相應的“[]”、“[h]”、“[]”,這就表明在贛語贛縣話中尖音與團音發生了合流,贛語贛縣話中的古精組,如:“精”念“[i]”、“秋”“[hiou]”、“旋”“[y.an]”;贛語贛縣話中的古見組,如:“經”念“[i]”、“丘”念“[hiou]”、“旗”念“[i]”。但是在贛語贛縣話活的語言當中也有齊、撮二呼前的古見組字未發生腭化,仍讀本音,如:“雞”讀成“[ki]”。這也就說明贛語贛縣話尖團未完全合流,在贛語贛縣話中有些古見組聲母細音今讀仍保持舌根音。
6、古精組、知組與照組三組音本來是有區別的,但是我們可以發現贛語贛縣話中的古精組、知組與照組基本上是混用的,比如:古精組的“曹”、古知組的“潮”與古照組的“處”、“蟲”的聲母都是“[h]”。但是古精組細音發生了腭化變成了相應的“[]”、“[h]”、“[]”,這就使得贛語贛縣話中的[]”、“[h]”、“[]”不與“[]”、“[h]”、“[s]”相混,如:“焦”、“槍”、“線”的聲母分別為[]”、“[h]”、“[]”。另外,贛語贛縣話中的古照組字,除了與古精組字混同外,它還有自己的特色,它還可以讀作“[]”、“[]”,如:“鋤”與“書”的聲母分別為[]”、“[]”,這是贛語贛縣話保留古音面貌的一個有力證據。
7、通過《贛縣方言聲母表》,我們發現贛語贛縣話有4個鼻音聲母,這相較我們的普通話而言,算是鼻音聲母較為豐富的,它有m、n、、 4個鼻音聲母。從調查結果來看,-通常出現在古疑母與古影母的一二等字洪音中,如:古疑母的“岸”、“硬”與古影母的“暗”聲母都是-。-通常出現在古日母中,如:古日母的“認”、“軟”的聲母都是。
漢語方言聲母的調查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學術意義。首先,通過這種研究,可以讓我們了解漢語方言與共同語之間的異同。這種對比研究可以讓人們明白漢語方言與共同語之間的對應關系,使方言地區的人們更好更快地學會普通話,總之,有利于普通話的推廣與規范漢語。其次,方言中的特殊語音現象基本上是由古代漢語演變而來或遺留下來的,這些寶貴的材料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古漢語的語音概貌。
參考文獻:
[1] 毛遠明:《漢語音訊學講義》,重慶:西南大學。
[2]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年。
[3] 詹伯慧等:《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4] 翟時雨:《漢語方言學》,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