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蘇錦錦(1986- )女,漢族,河南省平頂山市人,碩士,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011級,研究方向:對外漢語研究
(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1331)
摘 要:禮貌用語是對外交往中重要的交流語言。然而由于文化,地域,風俗習慣等不同的原因,不同文化之間的禮貌用語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文章通過中英禮貌原則對比和列舉具體的中英情景禮貌用語來進行對比,繼而闡述中英文常用交際用語的差異,分析這些語言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異,達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關鍵詞:禮貌;禮貌原則;文化差異;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C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禮貌為文明人類共有的普遍現象,不同的禮貌用語反映不同民族的精神面貌,是日常生活中具有道德倫理意義的行為準則,也是人們維系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 還是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 都會經常感覺到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語言使用上的不同,因為語言不僅傳遞語意,還是文化的載體,從中英所使用的不同禮貌用語,我們可以窺見中英文化各個方面都有所不同。
一、中英語言的禮貌原則
英國學者Leech提出的禮貌原則包括以下六條準則:(1)得體準則:使自己受損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2)慷慨準則:使自己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損最大。(3)稱贊準則: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貶損,盡量夸大對他人的贊揚。(4)謙虛準則: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贊揚,盡量夸大對他人的貶損。(5)一致準則:盡量縮小自己與他人的分歧,盡量達到與他人的一致。(6)同情準則:盡量縮小自己對他人的厭惡,盡量夸大自己對他人的同情。而顧曰國教授總結的中國式禮貌原則包括以下五條準則:(1)貶己尊人準則:(2)稱呼準則(3)文雅準則(4)德、言、行準則(5)求同準則。如果必須要發表不同意見的話,可以采取“先褒后貶”的策略。
由以上對于中英禮貌原則的列舉可以看出,禮貌原則本身具有普遍性,宏觀上看中英兩種語言的禮貌準則是有很多的相似之處的,但在細節和角度等方面又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而這些不同則反應了文化背景的不同,價值觀的不同。比如在Leech的禮貌原則中,策略準則是最重要的,是人們交際時最經常采用的準則,它構成了英語語言文化禮貌原則的核心。在西方社會,個人利益、個人權力、隱私等都被當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人們之間,哪怕上級對下級,父母對子女,教師對學生實施“指示性”言語(諸如請示、命令、警告、建議、勸告等)行為時,人們必須遵循策略準則以減少對別人消極面子的威脅,或盡量減少語氣的強迫性。然而從中國的傳統來看,人們的行為是受社會期望所制約的。有些人有權力,或適合向別人提出命令、要求、勸告、提醒、威脅、警告等等;而有些人只能處在無條件地接受或完成這些行為的地位。正所謂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譬如,通常只有長者對幼者,上級對下級,教師對學生,父母對子女,老板對雇員實施“指示性”言語。反之則不妥,被當成不禮貌的表現。
二、中英禮貌用語對比
1.稱呼:中西方對于禮貌差異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對他人的稱呼上。在漢語語言環境中,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稱呼語與禮貌密切相關。對家里長幼的親人稱謂,對長要尊稱,即使不是自己的家庭成員,我們也常用尊稱,對幼的稱呼要體現關愛之情。在學校,單位,學生稱呼老師,下級稱呼上級也要用尊稱,要體現被稱者的職務和頭銜。所以漢語交流中,常見的稱呼就是“姓氏+職位(身份)”。而在英語文化中的稱呼語注重的是雙方的關系親近,表現出平等的文化傾向。一般來說,交流雙方不論年齡差距有多大,地位多高,人們更愿意去直呼其名以示親近。所以在跨文化交往中,如果被美國人直呼其名,也不必感到被冒犯,因為這是他們認為的關系親密的體現。
2.寒暄語:中西方對于見面時候的話題的選擇截然不同,這也是一個在交流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一般碰面時,中國人經常說,“去哪呀?”“吃了嗎?”“最近忙什么呢?”“干嘛去?”等等這類的話來寒暄客套。很多情況下,我們并不是想知道對方究竟吃了什么飯,做了什么,將要去干什么,被問的對方也不會覺得問話的人是要打聽什么,而是這種問候方式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寒暄方式,成為一種問候的習慣了。英語國家的人們在見到彼此的時候,一般不會選擇中國人詢問的方式,他們會認為這樣是不禮貌的表現,或者有想要了解你隱私的意圖。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在公共場合偶遇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尷尬,他們可能會談談天氣、孩子、興趣愛好等輕松的話題來打發時間。
3.禮貌客套用語:面對贊揚和恭維時候的反應,英語國家的人和中國人也有著明顯的不同。漢民族的文化講求人要謙卑,對人懷敬,所以謙遜準則要人們盡量減少對自己的表揚,盡量貶低自己。面對別人的夸贊表揚,中國人一般要進行推辭以表誠懇,如:“你的字寫的真漂亮!”“哪里,是你過獎了,我的字寫的不算好。”西方的文化則認為欣然接受別人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傷別人的面子,所以聽到對自己的贊美,那么最常用的英語回答就是“Thank you!”所以,無論是中國人學講英語還是英語國家的人學講漢語,要用對話者習慣的禮貌客套用語,才不會產生誤會和尷尬。
三、文化差異產生禮貌用語的不同
價值觀代表了一種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個民族的價值觀,也不會充分理解這個民族的語言表達和行為方式。西方國家自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來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就是個人主義價值觀。在漢民族的傳統觀念里,最重要的價值觀則是集體主義。個人主義認為一切應以個人為中心,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尋求個人的發展,謀求個人利益是理所當然的,也是人生目標。”“主張個人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不喜歡受到外界的干擾和限制。”所以,我們所熟知并喜愛的歐美電影中,主人公多是孤膽英雄,他們憑借自己的獨特力量拯救世界。由于中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推崇集體主義至上,集體的存在價值要大于個體的存在,要以集體利益為前提。人們不是尋求個性化,而要求個體符合群體要求。在集體中,提倡的是人與人之間團結協作、互助友愛等。所以價值觀的不同是產生禮貌用語差異一個重要原因。
倫理觀念是社會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民族的倫理觀念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千年間深入人心。而儒家文化中心在于“仁”,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便毫無血緣關系或者非親屬關系,都以親屬身份稱呼。所以見了面的人熱情問候,人們不知不覺就以家人親戚相待,在交談中不斷問及對方起居飲食等瑣事,以顯示親切和關懷。在中國人看來是密切的人際關系,聯絡感情的表現,也是東方式的人情味。而這在英語國家,隨便詢問個人隱私問題會讓對方感到不快和反感。所以他們會盡量避免跟并不親近的人分享自己的或者家里人的事情,這也是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引起誤會的一個問題。
總之,禮貌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際中,禮貌用語的不同也是由于不同國度間的文化傳統不同。運用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和最廣泛的語言——漢語和英語去進行交流時,也要分別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背景,以便完善我們日益豐富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促進交際的順利進行。
參考書目:
[1] 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1983
[2] 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2
[3] 王小紅,英國社會與文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4] 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較概論,航空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