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2
一、教育改革:“路漫漫其修遠”
艱難的教育改革之路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要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十分重要的。
自從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的三十多年來,中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許多成就,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但中國的教育改革之路卻從未止步。雖然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直在反復強調,可是究竟如何改革、改革的方向怎樣卻沒有人能夠給出明確的答案,因為我們還處于改革的探索階段。教育不是一個孤立的東西,它與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環境都有息息相關的聯系。因此,就教育論教育,往往使改革艱難或者成效很差。一個國家教育的進步,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推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穩步前進的大背景下,我們的教育改革應當抓住當前的良好環境,堅持國家的教育方針,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依托經濟快速發展的優勢,整合各種有利資源,積極進行教改實驗,推進教育改革全面、深入而有實效地展開。
二、教育改革:“上下而求索”
實驗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出路在改革,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試驗或實驗,決不是紙上談兵。抱著科學的實驗的精神,始終以實驗方法去探索才是永恒的真理。從教育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提出解決的方案,用實驗去驗證,經過驗證得出新理,再回到實踐中去,如此反復,屢試屢驗,從而獲得指導教育行為的可靠的理論,如此才有新教育的產生。近幾年一些高校自主招生的嘗試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改革實驗。
改革必須立足中國實際情況
任何照搬、照抄國外改革理論或實驗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中國教育健康發展的。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中國的教育改革必須依據中國的教育實驗,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實踐產生理論,理論指導實踐,這種本土生長的教育果實才是能夠給予中國人民營養的富有實效的成果。對于國外的教改經驗和成果只能參考,是否要“拿來”,還是要用事實說話,先驗一驗,否則要是在用的過程中由于水土不服或是過敏就得不償失了。
面對教育問題,堅持“實事求是”
現今的我國教育仍存在很多問題,中小學應試教育、農村和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后、高等教育行政化等等,上述現象相當部分是在過去的教育改革推進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教育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改變它的決心、力量和方法。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絕不能回避,而要以實事求是之態度正視他們,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實踐中尋求科學的解決之道。
1、應試教育的弊端
應試教育簡單來說就是以考定學,即高考考什么決定了學生學什么。這是完全本末倒置的。而受社會功利主義觀念的影響,學生和家長都認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一錯誤說法,又使得重理輕文現象嚴重,造成人文精神的忽視,學生整體素質的下降。在高考評價方式無法改變,且沒有更好的方式取代的情況下,如何讓學生樂學,會學,而不只是會考,只會做一堆不斷重復的作業,這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始終關注的問題。清華大學聘請的某外籍華人教授來執教,曾驚嘆說:“清華大學的學生像是只會考試的文盲”,清華的大學生居然不會思考,更不會做事,做人,更別提其他大學了。我想教師和家長都應當反思。學可以影響考,為什么不把這個失衡的天平擺正呢?一線教師若能注重從學上入手,學什么考什么,怎么學就怎么考,那么中國教育改革將會有新的收獲。
應試教育重知識,輕能力,但是盲目追求素質教育,僅從形式上注重能力的訓練,大量的情境教學和活動體驗貫穿整個課堂,使得課堂淪為了表演課,學生雖然玩得開心了,可是所學知識沒有思考的深度,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所謂“物極必反”。教育改革應當走出知識與能力間的鐘擺怪圈,將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知識”、“能力”與 “思考”缺一不可,這樣教育出的學生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2、教育的不公平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若是各級政府,各地方學校能夠貫徹落實國家的相應政策措施,讓家庭困難和處于弱勢的學生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那么這只是推進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和戶籍制度對于教育公平也產生不良制約。近期在網上引發熱議的非戶籍女生為爭取異地高考權利,與戶籍人士就異地高考“約辯”就是對這一教育不公的反抗。教育公平問題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引發全民關注。這也是對教育改革遲緩事實的抗爭。令人欣喜的是,目前部分省市已經就異地高考制定了相關政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由于戶籍政策導致的教育不公的悲劇一定不會再出現。
最后,人們對不同教育成果觀念的差異,讓教育公平與社會等級觀念掛鉤。例如 “職業無貴賤”的思想目前無法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當教育公平能夠深入到思想層面,才能做到“面向所有學生”,從學生出發,讓學生通過教育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在合適的職業和崗位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實現自我價值,為國家的進步,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3、統一辦學的局限
十八大報告指出“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這一提法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可以說教改過程中出現的有些問題正是政府統一辦學引發的。如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如果政府能夠積極鼓勵并引導社會力量辦學,賦予民間團體或個人以辦學資格,鼓勵在不同地方建立不同風格的特色學校,那么只要不脫離教育的大政方針,以國家教育總目標為方向,民間學校“百花齊放”將給中國的教育事業注入新的血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更有活力。我們一直倡導要“以人為本”,那么為什么不能為不同的孩子提供合適的教育呢?為什么不鼓勵和支持人們創辦更多滿足不同孩子需要的特色學校呢?當前網絡時代,如何合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如何規范社會培訓機構教育?如何更好地將多種教育力量整合優化都是需要仔細分析和應對的問題。如果推動社會辦學力量在另一方面也會促進教材編寫,教學模式的相應變革。公立學校與社會學校若能形成良性競爭與制約,那對學校的監督和學生發展都是一件益事。
4、教師隊伍參差不齊
十八大指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所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這個“本”不能出問題,否則后果很嚴重。面對近期社會中出現的教師虐待兒童事件,我想教師缺乏師德遠比缺乏專業知識更可怕。關于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從學校入手,另一方面教師也要主動提高自身素質。學校要盡可能為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加大對新教師的培訓。學校不僅要完善對教師的評價考核機制,做到公正公平,還要推行相應激勵措施,鼓勵教師教學創新。教師自身要增強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堅持“以生為本”,愛自己的學生,珍視每個學生的生命,尊重學生天性,以父母之心做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愛自己的一尺講臺,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最高追求。
5、對教育常識的違反
目前各類學校都大力提倡創新,可是不能盲目創新而偏離了教育的基本方向,要始終以學生為出發點。例如高校追求創新,注重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教學的質量。中國科技大學前任校長朱清時卸任時說:“不要問我做了什么,而要問我沒做什么。”他主持科大的十年堅持不擴招,堅持教育質量為主,保持學校純潔的學術氛圍,這是在遵循辦學常識,沒有創新。①我們應當遵循教育的常識,注重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有其自身規律。教育的對象是人,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質,因此關注每個人的全面成長與發展構成了教育的基本內容和目的,每一層次、任何類型的教育都必須圍繞這個中心。如在小學階段,教育的首要目標應是“育人”,培養其最基本的素質,而不是一味的強加以文化知識,當然這一點也和教學課程、教學計劃的不合理性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針對上述教育改革中的問題,應當正確認識中國當前所處的時代環境,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以及學生實際,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行動落實“實事求是”思想。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教育方針不動搖,堅持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因地制宜。例如教材的編訂,全國各地可以制定多種版本的教材,體現地域特色,百花齊放,打破一本壟斷。
2、因人制宜。例如學校和老師可以針對不同性格和學習能力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尊重學生的差異。
3、因時制宜。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這個“時”主要強調要能緊跟學生所處時代環境,針對當下網絡時代的特點,教師要能夠善于利用網絡資源,通過網絡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通過網絡建立溝通平臺,開發課程資源等。
總之,在中國的教育改革實踐中,一些好的經驗應當推廣,但并不是照本宣科,一味模其形,而是要學其實,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實事求是,通過實踐不斷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之路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倡導“知行合一”,主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對我們今天社會主義教育改革依然有啟發意義。只有抓住一個“實”,才能在改革之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遠。
注解
① 轉引自 徐國年 《學校教育更需要常識還是創新》, 《語文建設》2012年第1期
參考資料:
[1]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2] 吳曉明,劉承功,鄭方賢,陳釗,任遠,許平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復旦教育論壇 2010年第8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