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和繼續學習,對于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我踏入三尺講臺的那天起,就沒有離開過語文教學工作。從最初的懵懂到現如今的嫻熟,都是在課堂上一點一滴磨煉的成果。當語文教師的都知道,語文課程無非就是上好講讀課和習作課是一名語文教師必修的課題課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養成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講讀課和寫作課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創造力,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修改,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多朗讀
小學語文教學在低年段教學時,主要以識字為主;中年段主要是以認識積累詞語和句子為主;高年段則是段、篇、章為主。學語文就像蓋房子一樣,字、詞、句就是一塊塊方磚,而正確的使用它,就要在閱讀中去進行理解。所以小學語文的講讀課要以閱讀為主。朗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朗讀好課文,讀出味道,讀出感情,以讀代講,從讀中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學會說話,學會溝通,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指導小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我以我特有的飽含激情的聲音,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讀,讀出感情來,不可讀錯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讀倒一字。老師的朗讀要讓學生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地感覺,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在讀中學習聯系上下文來理解生字、新詞,讓學生在老師的范讀中,學習認讀生字、在老師的范讀中來理解新的詞語。
理解了字詞,要活學活用,才能真正運用到寫作當中去。語文學習重在積累,重在平時的細心觀察。教語文,不但在注重課本內容,更要拓展到課外中去。
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講讀課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把書讀順、讀通、讀熟就能把握文章的內容,初步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意思。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詞語雖然不夠深奧,去使用得非常精妙。在講讀課文中的詞語時,只要點到就可以了,說得多了,學生就會糊涂的;說得深了,學生就理解不了了。最好的方法是通過反復的朗讀,多次的練讀,達到熟讀理解的程度,引導學生進行言語的感知,使學生們懂得作者在選用詞句方面的精妙之處,領悟作者感情的細膩與豐富。
講讀課文時,主要以朗讀為主,精讀多讀。只有這樣,課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要表達的意境,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包含在課文中的,是從讀中體會出來的。在講讀課文時,要多讀精講,講讀結合,以讀代講。要把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朗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在讀中領悟、讀中悟情。因此,在要求學生朗讀時要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讀和理解一起結合起來。
三、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熟讀課文
一直以來,小學生都是從三年級開始寫作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技巧,這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要思考的問題。記得唐代詩人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小學生讀好書的重要性,但讀課文,積累一些妙詞佳句,學會積累文章的寫法,為寫作打下基礎是非常重要的。被小學語文課本選用的文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精典之作,是引導學生入門習作的最好范文,讓學生先學會一本,再舉一反三,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能夠觸景生情,就能把文章寫好。葉圣陶先生說過,寫作就是“我手寫我口”,指導小學生作文要從培養學生說話和口語表達開始,要把讀與說、說與寫有機的結合起來。閱讀重在吸收,說話重在談吐,寫作重在運用。讀、說是寫的基礎,讀是寫的前提。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有效地使用課文這個例子,利用好這個例子。
綜上所述,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在講讀課中,要以讀為主線,精講多讀,以讀代講,和能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才能激發出小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才能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才能讓學生更快地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去。
讓我們每位教者共同努力,培養孩子們在書海中拾貝,在文字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