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汪靈敏(1989-),女,漢,安徽黃山人,上海體育學院在讀體育碩士,主要從事學校體育方面研究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摘 要: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影響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保衛者的培養。本研究通過對阜陽市中學體育教師的問卷調查發現,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現象普遍存在。研究還發現,男教師比女教師更易產生職業倦怠,教齡較低的教師易產生職業倦怠。通過標準差比較,析出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產生因子,從而為解決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教師,是教育的引導者,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捍衛者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的素質間接影響著體育教學隊伍的穩定性,教師的教學質量深受其職業倦怠影響,而教師職業倦怠會對教師的職業發展產生消極影響。這些消極影響帶來的不良后果最終是由學生和教育事業來承擔。通過對阜陽市中學體育教師的調查,找出職業倦怠因子,尋求解決職業倦怠機制,從而促進整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阜陽市中學體育教師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互聯網以及圖書館數據庫檢索查閱國內關于職業倦怠方面的書籍、期刊、論文等文獻資料,了解關于職業倦怠的表現特征和產生機制。
1.2.2問卷調查法
制定問卷,然后隨機發放問卷。問卷發放于阜陽市三所高中和四所初級中學在職的100多名體育教師。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06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89%。
1.2.3邏輯分析法
通過搜集查閱資料,了解本課題的研究現狀,在調查統計的基礎上,對所調查的結果進行數理比較和系統分析。
1.2.4數理分析法
剔除無效問卷,對有效的問卷進行系統的統計整理。
2.結果與分析
2.1阜陽高中體育教師職業壓力來源因子分析
本問卷壓力等級為3級,壓力大為3,中等壓力的為2,壓力小的為1,如果體育老師的職業倦怠因子得分為15以下,表明不存在職業倦怠問題,得分在15分以上表示存在職業倦怠問題,如果得分在2分以上表明職業倦怠問題比較嚴重。由表1可以看出阜陽市中學體育教師職業壓力主要來源于領導因素,收入期望和工作因素,而自我感覺,同事因素和學生因素對教師職業壓力影響不大。
2.2不同性別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情況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男女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存在一些差異,情緒失控因子p<005,由此可知該因子對職業倦怠有顯著差異,由于女教師做事有耐心,能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女教師較男教師能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男教師因為教師收入不高,又面臨著贍養老人,撫養子女,購房等壓力,發展機會較少,自我成就感無法滿足,對自己的職業就存在一些偏見,易產生職業倦怠情況。低成就感因子p<005,由此可知,該因子對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有顯著影響。女教師比較安于現狀,事業心不強烈,所以低成就感沒有男教師明顯。體育教師大多數是實踐課,與學生交流較多,性格較開朗,所以自信心缺乏不明顯。
2.3不同教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情況分析
由表3可知,
不同教齡高中體育教師的低成就感p<001,說明該因子對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而情緒失控、自信心缺乏因子p>005,說明這兩個因子對教師職業倦怠沒有影響。由于教師收入不高,競爭激烈,自己沒有更多時間去學習來深造自己,教齡較低的教師的成就感無法滿足,對生活的憧憬較少,失去生活信心,易產生倦怠現象,而教齡較高的教師由于生活基本穩定,易安于現狀。
2.4不同工作量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情況分析
由表3可知,不同工作量體育教師的自信心缺乏因子p>005,說明該因子對教師職業倦怠沒有影響,而情緒失控因子低成就感因子p<005,說明這些因子對教師職業倦怠有顯著影響。由于體育教師工作量越大,自己所承受外界的壓力也就越大,自己容易出現情緒失控,心情低落等現象,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體育教師的需付出更多得努力,由于各方面的壓力,體育教師也易產生職業倦怠感。
3.結論
阜陽市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現象普遍存在。總體上來說,領導因素,工作因素,收入期望是教師職業倦怠的主要來源;男教師的職業倦怠普遍高于女教師,男教師在低成就因子與女老師有明顯差異;不同教齡的體育教師職業倦怠也有不同差異,結果顯示5年以下教齡的教師職業倦怠明顯;不同工作量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也是不同的,工作量越大,職業倦怠現象越明顯。職業倦怠心理對體育教師個人、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的職業倦怠,始終保持對學生的熱情與愛心,對教師是一個挑戰。作為一名體育教師,一定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克服職業倦怠,塑造自己的個人魅力。
參考文獻:
[1] 北京教育學院心理系編寫組.教師實用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4.98-110.
[2] 全國體育學院校成人教育協作組.體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社.2003.120-128.
[3] 龔正偉.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20-26.
[4] 季瀏.胡增,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6-60.
[5] 俞國良.等.論教師心理健康及促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