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高為師,學高為范。作為高校教師,應是國家棟梁之材——大學生的學習榜樣。可在當今高校,學術道德呈整體滑坡之勢,本文將根據論文剽竊抄襲、偽造實驗數據等學術道德缺失現狀,挖掘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源,從本質上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高校教師;學術道德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2
一、教師學術道德的界定
研究教師學術道德須先弄清道德、學術道德的內涵為前提。所謂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1]關于學術道德的內涵,理論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學術道德是“作為學術界為保證學術事業健康發展而約定俗成的普遍道德準則”。[2]這種觀點從社會學角度闡明了學術道德的作用。另一種認為學術道德是“學術道德規范是對學術工作者從思想修養和職業道德方面提出的應該達到的要求”。[3]這種觀點從兩個維度來其內涵。綜合以上兩個內涵,教師學術道德主要是指教師在所進行的學術活動中所應遵循的規范和準則。
二、高校教師學術道德缺失的表現
近年來,新聞媒體曝光了大量教師存在學術不端的行為。筆者從學術批評網和方舟子的新語絲網站上了解有關這個方面的情況,從2000年起開始打假,至今揭露了500多起學術造假事件,即平均不到四天就有一例學術造假事件發生,其實還有許多沒有被披露的就不得而知。
這些事件涉及面廣,從普通高校、重點高校到全國十大名校,涉及的人員高達數千人,從講師、教授到院士等不同職位的人。從曝光的事件當中來看,學術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現在:
1、抄襲、剽竊他人成果
抄襲剽竊他人成果是目前學術不端發生機率最大的一種現象。如2008年3月,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仁淑在其2006年6月出版的專著《21世紀中國人力資源競爭戰略》,其書總共才十八萬字,卻其中有十萬字是與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王德君的博士論文《知識經濟時代中國人力資源競爭戰略研究》雷同。這些例子比比皆是,在這都不一一列舉了。
2、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時或者先后發給不同的出版社或其他媒體發表(同時或者先后發表),即多次使用同一作品的行為。這種重復勞動不僅浪費編輯的時間、精力,也給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如2011年曝光的河南大學副教授王浩斌三年就發表了273篇論文,其中有一篇重復投了至少十八次。又如2005年南方某知名高校一姓周的教授曾創造年發表論文113篇的全國記錄。然而據網上檢索,其成果中存在大量重復發表的現象,其中1篇論文居然改頭換面發表30余次。
3、偽造、篡改數據
一些高校教師在研究過程中,不進行親自的試驗,只是按照假說和理論演繹出的期望值偽造出虛假的數據,以產出高水平的文章,或指直接使用他人研究所得的數據。[4]如:2009年浙江大學副教授賀海波事件,他所投稿的8篇論文所有和的實驗數據均抄其導師的,甚至還篡改實驗數據,出現了實驗數據不同,實驗結果卻驚人一致的奇怪現象。
4、泡沫學術
泡沫學術是指部分學者打著學術的旗號扼殺學術,打著學術規范幌子踐踏學術規范。所謂“泡沫”,跟網絡所流行的“神馬都是浮云”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泡沫學術是學術不端的產物。是制造學術垃圾的源泉。如上面所說的賀海波事件,他在三年之間發表將近三百篇的論文,其中有很多是低質量的文章,是典型的“高產量,低質量”。
三、高校教師學術道德缺失的原因
1、個人原因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既使我國經濟得到大幅度的發展,也使價值取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我國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產生了強烈的碰撞。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是集體利益至上,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沖突時,應當犧牲個人利益。而市場經濟卻鼓勵人們追求個人利益,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一些高校教師在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利益和效益的觀念正在成為指導他們進行價值評價的標準。
2、制度原因
這里的制度原因包括三個方面:(1)學術監督制度缺乏。從院士、博士生導師、教授發生各種學術不端行為來看,與有關監督部門辦事不力是相關的。雖然有如學術批評網、新語絲這樣的網站在一直進行監督,我國目前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來壓制學術腐敗、學術不端等行為。這使得一些高校教師把學術道德拋于腦后,鋌而走險,明目張膽著做著不道德的事情。如2009年,云南中醫學院院長李慶生事件,最后調查結果為:過度引用不當。可事實真是這樣嗎?結果不得而知。
(2)評估機制僵化。學術研究是一項艱苦且漫長的工作,也是學術者須做到耐得住寂寞,厚積薄發的過程。正如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可目前,我國高校評估主要是以該學校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來衡量學校是否優劣,而學校為了使自己的地位更高,不得不把一些硬性指標下放到高校教師身上,學校也就出臺諸如“教師職稱評定量化指標實施辦法”等相關條例。教師同樣為了提升自我,惟一的辦法多發表文章,可自己寫高質量的文章出來,怎么辦?那就只能采取一些違反道德的方式來達到目的。(3)法律體制不健全。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體制轉型時期,維護誠信的法律體制不完善,這致使一些部分高校教師鉆了法律的空子。雖然我國出臺了《著作權法》、《知識產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來制約學術規范,但由于執法不嚴,在無形之中助長了一些高校教師的造假氣焰,這也就成了學術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會原因
受西方一些腐朽文化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已頗受一些人的喜歡,讓純凈的象牙塔也被抹上了永不褪色的污點。一些高校教師也形成了一股學術不正之風,暗中進行著權錢交易、權權交易,出現了官官相護的“繁榮”景象。 同時,互聯網絡的流行也給一些高校教師提供作假的天地,從而出現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抄”的網絡流行語言,彼此心照不宣。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在市場經濟侵入教育領域的情況下,有些人把學術變成了可以轉化為名利的產物,不擇手段地用學術換取金錢、住房、職稱、官位、獎品、名聲……他們拋棄了社會科學改造社會、凈化人格的崇高使命,把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僅僅轉化為商品的價格。有些人就因為只看到了這種價格,便在出賣學術的同時也出賣了自己。”[6]
4、道德原因
道德既是一種他律性規范,更主要是一種自律性規范,道德主體沒有對自身的嚴格自律就很難有道德的行為,當然也包括學術上的道德行為。[7]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在高校,價值的多元化和傳統的道德價值產生激烈的摩擦是在所難免的,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傾向,一種是否定集體主義原則,主張個人中心和指導思想多元化的理論形態,一種是為求得發展而背離思想道德原則,甚至越軌犯規的實際形態。
四、高校教師學術道德缺失的重構
1、加強教師的學術道德素養
道德分為他律和自律,教師不應靠外在環境的影響來促使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應從他律階段轉化為自律階段,加強道德的自我素養。誠信是一個人好壞的試金石。學術誠信素養是高校老師培養自律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高校教師如果沒有把握這一點,哪怕再有名氣的學者遲早會曝光在大眾面前,正如最近曝光的哈佛大學“學術明星”——馬爾克·豪塞(Marc Hauser)教授造假事件轟動全球,最后弄得自己工作丟了不說,而且還落得臭名昭著,作為別人的反面教材。作為高校教師,不要為了學術而學術,而是應抱著求真務實的心態來面對學術,扎扎實實做好自己,不應被外在的誘惑所俘虜。因此,高校教師須把誠信作為自己最基本的道德修養,把它牢記在心中,并不斷加強學術誠信自律修養。此外,高校教師能抵御外來的一切誘惑和干擾,以平靜、淡定的心態面對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一切,都須有一個健全、良好的人格做其前提。高校教師須在學術實踐中也應不斷強化,提高這方面的修養。
2、健全學術監督評價制度
在上述中,是從學術監督機制失察、評估機制僵化、法律體制不健全三個方面來闡述其影響學術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在此也從三個層面上來解決問題。(1)關于學術監督機制失察方面,許多國家為了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樹立正確的學術道德之風,專門設立監督機構,如:美國設立了“研究誠信辦公室”(ORI);日本成立了“研究活動不正行為特別委員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成立了“科學倫理委員會”等。同時,可擬訂公示和舉報有獎制度,使一切學術評審,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讓全民都參與學術打假行動,還社會一片純凈的藍天。(2)關于評估機制方面,對于高校的評估,評估委員會不能單看學校的研究成果,而因從多項指標來綜合分析學校的辦學質量。高校對教師的評估也不應與教師的科研成果直接相掛鉤,而應從教師的教學能力,同行對其的評價,學生對其的評價,教學態度等方面綜合考核。只有這樣,學術道德的缺失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大的緩解,教師才能重新回歸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才能真正地做到“德高為師,學高為范”。(3)關于法律制度方面,雖然我國出臺了《著作權法》、《知識產權保護法》、《專利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來制約學術規范,但沒有單獨立項,也沒有對此提出相關措施,所以須盡快提上日程。
3、凈化社會環境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是一把雙刃劍,讓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腐朽文化思想,為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我們都應共同抵制這種腐朽文化。該如何做?首先,國家應大力宣傳共產主義、集體主義等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防止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次,學校應采取切實措施端正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建設。要將端正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納入學校校風建設的整體工作之中,進行統籌規劃和實施,使這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有關部門需加強對高校教師進行針對性的學術誠信教育,可以擬制小冊子,人手一本,讓其明白學術造假的后果。最后,有些部門、高校和學術者可以建立像學術批評網、方舟子“新語絲”這樣的監督網站,讓全民參與打假行動,共同監督,抵制造假行為。社會需要像巴金、方舟子敢講真話的人,社會環境才能得到凈化,道德風氣才能回歸自然。
4、加強學術道德教育,以德治學
目前,高校應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倡導以德治學。高校須在貫徹胡錦濤的八榮八恥思想: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首先,要加強誠信教育。學術誠信是一個教師應具有的首要品質,是教師的學術“道德底線”。一個不能恪守誠信的教師,也不可能做好學術研究,更不可能成為學術界的佼佼者。其次,高校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教師不應受外在的干擾和內在的驅動而沉淪在不道德的深淵中自生自滅。只有淡泊名利、潛心研究、吃苦耐勞、具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才能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劉健,楊惠敬,高艷,于靜.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的思考[J].學理論.2011(3):196-197.
[2] 蔣國保.我所理解的學術道德[J].安徽史學.1995(4).
[3] 張積玉.學術規范體系論略[J].文史哲.2001(1).
[4] [5] 凌潔玉.加強高校教師學術道德修養探析[J].學術論壇.2011(5):62-63.
[6] 王寧.學術規范重在自律[N].中國教育報.2004- 11- 14.
[7] 范松仁,余三鄉.大學教師學術道德生態的倫理思考[J].學術平臺.2007(2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