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新型師生關系“三部曲”:堅持“待之以愛”、“待之以誠”、“垂之以范”。愛是學生成長的力量之源,是激發學生向上的態度。只有堅持“以愛為本,以誠相待”,才能實現師生共融,才會雙贏;才能實現“師者,人之模范也。”
關鍵詞:尊重學生;坦誠溝通; 率先垂范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師者,人之模范也?!睅讉€字道出了老師是教書育人的楷模。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边@指的是教師的責任。
“天、地、君、親、師”這簡單的五個字則點名了教師在社會角色中的重要地位。人們常說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則更是一語點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學活動也歸屬于人類交往活動的一個方面,但與其他的人際交往相比,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殊性。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交往的對象是學生,師生關系是教學領域中最主要的也是最為敏感的一對重要關系。教學過程不僅僅是認識活動過程,更是情感交流過程。而在這種情感的交流過程中,交流雙方的地位是不對等的,教師始終處于一種強勢,控制者交流的目的、內容、方向,乃至結果,無論學生是否能真心接受教師的觀點,最終教師都可以以強制性實現自己預期的交流結果,這是朋友、同事、親屬等各種角色進行交流時都不具備的一個鮮明特征。
在一些學校里,領導和教師自己談到教師素質時,片面強調教師的教學能力,認為講課講得好的就是好教師,而忽視了教師所應具備的一些必要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質,其實教師素質的這些方面,正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重要影響的因素,恰恰必須予以重視。
學生的健康成長,主要靠教師的教育和引導,而教師素質的高低,是學生能否獲得良好教育的前提。在師生情感交流過程中,教師的人格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力,基于這種情感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師生人際關系,是一個重要的教學變量,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教師的愛是學生成長的力量之源,是激發學生向上的態度。
愛生,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素質,是教師具有的職業素養,是教師最真實的稱號。
一、尊重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人與人交往,心理相容時,對方的行為就能引起我們的肯定的積極反應;心理不相容時,對方的行為則引起我們的消極反應。
在教育教學中,師生間心理相容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是形成心理相容的必備條件。
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不要以自己的觀點任意對學生進行點評。在你看來熱情過度的學生,他往往又善于交往的長處;而沉悶木訥的學生,也許更善于沉靜思考;數學不分比例關系的,或許文學上有較深的文言底蘊,能成為一名作家;愛擺弄小器械的,或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機械師。
世間萬物,從這個角度看是缺陷時,從另一個角度,則往往是長處,沒必要強求所有的都類似,類同就沒有個性。
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維護他們的人格。人的自尊心因年齡的不同或許有感知的強弱,范疇的寬窄,但絕不會因年齡小而不存在自尊心,教師在言語中經常使用的“笨”,“豬腦筋”,“木頭疙瘩”,行為中的罰抄、罰站、推搡、打跺等行為都極易損傷學生的自尊,給學生的心靈在成長過程中留下陰影。
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發揚教學民主,鼓勵學生大膽積極發言,不管意見是否正確,重在言之有理,即使言不成理也無妨,不要對學生的見解輕易下結論,盡量引導他們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多質疑多思考,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更不能因為學生的思路與自己經常不同,而剝奪他的發言權,甚至冷嘲熱諷。
實踐證明:教師一個親切的問候,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個愛撫的動作,都會給學生情感上的滋潤。當一個學生感到自己已被教師尊重、欣賞、接納時,也就會全心全意與教師配合,并以百倍的努力報答教師,從而使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師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促進。
二、溝通
教學中,師生間極易產生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自身的問題:學生對教學內容感到太容易,產生厭倦;狹隘的勇敢心理,對錯誤的人、事講義氣。有教師自身的問題:鉆研教材不透徹,對習題的講解有錯誤;言語中不經意使用了侮辱攻擊性的詞句。也有學校管理制度的問題等。一旦發生沖突,教師不宜采取強制雅致的方法,而應正視矛盾,弄清矛盾的起因,控制自己的情緒,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感受,并認真傾聽學生的看法,求同存異,逐步化解矛盾,堅持正面說服,耐心教育,以情感人,棄異趨同。
在學生的行為使自己感到憤怒,尊嚴受挫時,教師更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大發雷霆,而應一方面積極的傾聽學生的訴說,一方面真誠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開誠布公的說明是自己生氣的行為及后果,以及自己有什么感受等,盡快找到與學生溝通的切入點,來化解矛盾。
在教師與學生這矛盾的兩方中,教師基于年齡、閱歷、文化程度及特定身份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更應明白:如果一直對抗或采取強硬措施,不僅無濟于事,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雙方只有坐下來,誠懇的交換意見,才能使矛盾化解。
陶行知說:“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才能達到心靈的深處?!苯⒁环N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不應該是漢河楚界。師生共融,才會雙贏。
三、表率
經常在校園里見到這樣的標語;“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币徽Z點明在教育工作中,教師的個人小節問題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教師面對的群體是生理和心理上都在發育的未成年人。
教師教育是用自己的言行誘導、指引、點撥學生,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學生的監督之下,隨時與學生發生間接或直接的聯系,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教師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更應謹言慎行,以禮待人?!皫熢?!師哉!桐子之命也。”不隨便說挫傷學生自尊心,傷害學生感情的話,不隨意反映對學生心理有危害的行為表現。在遭遇挫折時,既不能情緒低落,精神恍惚,對工作失去興趣,對學生漠不關心,更不能把怒火發泄到學生身上,應盡量做到處變不驚;不擺唯師獨尊的架子,對學生能以平易和藹的態度對待,重視學生的行為表現,關心學生的感情起伏;對學生的禮貌問候和招呼予以親切的回應……
總之,教師在全面關心、熱愛學生以真誠對待學生的同時,如果能坦率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和情感,真誠的承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就能在溝通、交往、行為等許多方面給學生以表率作用,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形成這樣的良好習慣?!敖處煵粌H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范?!?/p>
“務學不如務求師。”。在我們的國家的教育里,師生之間沒有人格上的貴賤之分,即使學生有過錯,有傷教師的“體面”,也不能以專橫粗暴相回應,諷刺、體罰、訓斥、辱罵等都是對學生人格的侮辱,不僅危害了學生身體健康,還會極大地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擇師,不可不慎也?!惫P者認為:“愛與善” 是教師一個本質的素養,體現教師對生命的敬畏,對教師職業的深刻理解。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關心人的職業。只有堅持“待之以愛”、“待之以誠”、“垂之以范”。 才能實現“師者,人之模范也?!?/p>
參考文獻:
[1] 《忠信教育法及其評要》丁廣舉
[2] 《中國教育改造》陶行知
[3] 《法言·學行篇》)(漢)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