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19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從做教師的那一天起,我一直在經歷著被稱為“課堂教學”的革命。這場革命我無從了解其開端,似乎也無法預見其未來。因為對于作為一個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而言,我更在乎的是操作層面的實施,至于理論和實踐對不對隼,能不能起到所謂理論指導實踐的效果,并不是不在乎,反而常常成為我懷疑自己職業教學方向的理由。
現在有一種說法叫做立體化教學。我理解這是相對于傳統教學而提出的新的教學戰略構想。傳統教學方式究其弊端,大多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點對點、點對線、或者是點對面的單方面輸入式教學。點是教師個體,或者學生個體。點對點、點對線、點對面就是教師把教學著力點放在一個兩個或者幾個精英學生身上,充其量不過是教師與部分學生之間的知識信息傳輸而已。而立體化教學方式則是建立在師生互動基礎上的教師、學生、課程、教學環境等相互交融的立體化課堂教學。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從單方面傳輸到多方面互動。這是課堂教學的一場深刻革命。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體。這個道理沒有人反對。但落實起來難的很。這里邊有沉重的歷史原因。也有習慣的作用。課改之路漫長而堅定,那么就一點點的改罷。怎樣才能找到課改的突破口,而從這些似乎細小的環節中我似乎看到了很多有價值的內容。
教學《鴻門宴》,按照慣例我在教學進程中出示一些訓練題師生互動。為了在教學中逗引出更多有價值的答案來,我喜歡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采用話到口邊留半句的方式,留下內容讓學生補充完整,或者說出半對不對的答案讓學生評判。但學生面面相覷,只是看看我的臉。于是我總會被逼出一句:“總看著我干什么?”
無數事實證明,學生不習慣發表看法,喜歡聽老師說出現成的正確的答案記下來。這種點對點、點對線、點對面的單方面教學證明,教學改革舉步維艱,真正教改步子還沒有邁開,雖然僅僅具備了這種意識。
一段時間之后教學《秋聲賦》。一節課滿堂問,課堂氣氛沉悶,迫不得已在下課臨近的時候,我問學生:“一節課盡是我問大家,現在給大家幾分鐘,請大家來問我。”說出這話自以為會有意想不到的奇跡出現,學生身在教室心在教室外,有幾個精英學生為了給老師面子,擺脫尷尬局面,說了一些無關痛癢的“客套話”, 狗尾續貂,草草收兵。這種滿堂問式的點對點、點對線、點對面教學,枯燥無味,效果甚微。
在反思中成長,粗糙的成長,跌跌撞撞,所得雖有限,教得好不好另當別論,盡管只是局限在老師這里。學生還沒有動到應有的程度。這課也就像魯迅在五四時期諷刺的劉半農和胡適們寫的現代詩,像是放開了的小腳婦女的腳。學生還不善于樂于表達,不積極討論,你叫他當家他不當,叫他作主他不作。而這根子還在我們做老師的?;鸷蜻€不到,氣氛還沒形成,習慣還沒養成。突然把個家給了他們(她們),他們(她們)也未必能當好的。
偶然在一節課上,我竟然聽到有學生問出這么一句:“老師你懂不懂”,懷疑、震撼之后我簡直是欣喜若狂了。
當時教的是一節綜合復習課,題目定為《詠物以言志,以抒懷》,把四首詩捆綁在一起,比較閱讀。含量容量是大的,設計意圖也頗費了一番周折。為了這節課可謂是煞費苦心。關于古人詠物詩中人與物的關系,是學生非常撓頭的。也是考查熱點。當出示本節課學習內容以后,學生議論紛紛,非常投入。我采用的是最新的教學模式,問題導學,立體化式教學方案。面對詠物詩中人與物關系的難題。這時一個女學生說自己有好的方法,借用數學上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可以使這個問題簡單化。這話出口叫人為之一振。在眾人的伸頸側目中她走上講臺,拿起粉筆開始板書,且畫且講,有條不紊。當她講了一句以后好象突然想到什么,問站在臺下的老師:“老師您懂不懂?”大概她覺得要講的是數學幾何的問題,她實在是把老師當學生了。不但是和臺下同學一起聽講的學生,而且可能還低于同學們的,這么一個學生!等到我點頭作了肯定,大概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然后她就充分展開了。
她用圓與圓的五種位置關系來類比詠物詩中人與物的種種關系,正好一一對應。如相離關系,相切關系,相交關系,包含關系,重合關系。講得頭頭是道井井有條,我這個做老師的也驚呆了。這么繁難的問題,這么紐結不清的問題,這些叫專家說得口干舌燥的問題,這些在教輔讀物上連篇累牘喋喋不休強調提示的問題,經她這么一圖示,一目了然了。而且形象直觀,過目難忘。連學生都點頭稱是,掌聲嘩嘩了。
表面上看學生講的是一個技術層面的事,實際上這一幕的意義非常巨大。單說技術方面,就值得大書特書。簡直可以申報知識產權保護了。想想吧,多少人為之苦惱不已的難題到學生這里,到學生這里竟然迎刃而解了。我在隨后寫到的教學隨筆中這樣記下了我的感受:
“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圖形,那么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并且能夠創造性地探索問題的解法。”
這是美國數學家斯蒂思所說。我簡直我懷疑他也聽了這一節課,當時就跟我們一起坐在課堂上。
是的,這個解法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和價值。它以簡馭繁,大刀闊斧,能夠把一團亂麻理清,給人以輕松愉快。這個貢獻有多大呢!對學生而言更重要的是,給他們以成功的喜悅,給他們以創造更大成功的愿望和信心。
五彩繽紛賴生成。教師和學生都有生成權。這個女學生奇跡般的講解便是最好的明證。要相信學生,利用學生,再好的預設都比不上學生天然的生成。比如我在如何教學生區分文言虛詞“而”何時表示修飾和承接的不同標準時。有個學生竟能在課堂上提出“區分的標準是看有沒有時間差”。這是一個困擾學生的難題,出題老師也對此樂此不疲。一語驚醒滿座人,老師和學生頓時恍然大悟如夢初醒。這就是生成的奇妙效應,
立體化教學必須建立在師生互動基礎上,由教師、學生、課程、教學環境等多種因素相互交融而成。教師是參與者,也是傾聽者,立體化教學的前提要求教師要有平等意識,并且善于聽取來自學生聲音。比如,這位女學生打破課程界限,把復雜的問題形象化、簡單化,不能不說是課堂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尤其難能可貴的時,那一句“老師你懂不懂”,挑戰了教師的權威,或許只是學生善意的提醒而已。但我們寧愿把這種提醒當成教學的理想境界。如果前邊說的是技術層面較多的問題,那么我特別想說的是,學生都有躍躍欲試渴望,是極富創造欲望和能力的個體,作老師的重要使命就是使思想之陽光和熱力喚醒學生的創造欲望。課堂教學更能集個體為群體,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核裂變與核聚變同時發生,那么這種創造水平與成果當何如?新的教學思想呼喚期待的正是這個理想境界啊!
相信學生,給他們應有的權利,再也不要包辦代替了。他們能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