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致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的迫害,環境保護迫在眉睫。然而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對環境的保護從思想上和實踐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如今,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方面的糾紛已經成為了一個不能規避的話題,但是,受傳統的“直接利害關系”理論的影響,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確定一直沒有完善的法律依據作為支持。本文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入手,進行深入的探討,使環境公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維護。
關鍵詞:環境民事 公益訴訟 原告資格
中圖分類號:D925.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作為保護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各國私人為了公共利益而提起的此類訴訟數量不斷增加,日益得到廣泛的關注。我國的民事公益訴訟也發展了近十年,卻依舊沒有一套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法律制度,環境保護方面依舊依賴于政府。因此,要突破“直接利害關系”理論的影響,將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的資格予以確定,鼓勵其提起訴訟;還要逐漸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予以立法,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
一、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概念及特征
(一)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概念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古羅馬時期的公益訴訟發展而來的,古羅馬當時的訴訟程序就有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之分。公益訴訟是相對于私益訴訟而言的,公益訴訟一般被理解為個人或組織損害了國家、社會利益,以制止這些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為目的,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活動。結合公益訴訟的定義,我們認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針對其他自然人、法人或者組織的違法犯罪行為,損害了環境公共利益,為維護環境公共利益而向請求人民法院提供民事性質的救濟。
(二)環境公益訴訟的特征
1、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以救濟社會環境公共利益為目的。
2、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涉及到的內容具有多樣性。
3、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提出可以是已經對環境公共利益造成了損害,也可以是對環境公共利益有造成損害的可能。
4、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主體具有不特定性、涉及范圍比較廣。
二、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確定及其可行性
建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首先要將提起訴訟的原告資格范圍加以確定。正所謂“無原告即無法官”,沒有原告,整個訴訟也無從談起。我國的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以及行政訴訟法的原告都要求必須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但是,如果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也遵循傳統的“直接利害關系”理論,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根本無從談起。因為要滿足這一條件比較困難,法院也會因此拒絕受理此類案件,那么,環境的保護該走向哪里?
近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得到公眾的關注,環境污染、生態惡化侵害的就是生態環境本身。根據我國《憲法》第9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既然生態環境資源是全民共有的財產,它的這一性質使得它與傳統的“直接利害關系”理論相區別。因此原告的資格不應該限定在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因為如果僅僅由利害關系人來提出訴訟,即使到最后法院作出勝訴的裁決,最后得到維護的僅僅是個人的利益,而整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所損害的公共利害依舊沒有得到解決。
隨著各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發展實踐,基本上都出現了原告資格范圍不斷擴大的趨勢,不再僅僅強調適格。因此,有些學者將原告資格劃分成以下幾種類型: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個人、社會團體等幾種類型。筆者將對這幾種類型進行分析,從而選出能夠作為原告資格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最佳選擇。
(一)行政機關 — 環保機關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本來是依據法律的規定對環境進行監督和保護的部門,是最有權對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提起的原告。而且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90條中規定:“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該規定基本上確定了環保機關可以作為原告資格提起訴訟。
但是就我國國情而言,行政機關作為原告資格提起訴訟的可能性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我國現在很多的工廠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置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于不顧,就是因為背后有政府做依靠,一方的政府為了促進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于這樣的工廠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面對這樣的現實狀況,行政機關也會顧及政府,而很少提起訴訟。所以由行政機關作為原告提起訴訟不是最佳的選擇。
(二)司法機關 — 檢察機關
檢察機關有可能成為提起公益訴訟的適格主體,但是卻與行政機關面臨著相同的問題。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主要是對公權力進行限制,雖然檢察機關是司法機關,但是另一方面也具有公權力的屬性。想要用一種公權力去制約另一種公權力,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公民個人
公民個人作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是同社會團體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作為補充來實現。但是公民個人作為原告資格提起訴訟有太多的缺陷。
首先,如果賦予公民個人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會給法院法官帶來更多的繁雜的案件;甚至于有些公民會利用這項權利,伺機運用訴訟手段打擊報復他人。
其次,公民的個人意識相對于社會團體等是不太健全的,個人考慮的僅僅是個人的利益,而不會去考慮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即使勝訴了,受益范圍也比較狹窄;而且公民僅僅針對的個人比較關注的點,然而對于其關注點之外的其他的公益利益,該由誰來提起呢?公民個人關注的點并非是整個社會都關注的,如果提起訴訟,公民個人會在很大程度上對訴訟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公民作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也并非是最佳選擇。
(四)社會團體 — 環保組織
目前,已經有許多的國家通過立法賦予個人作為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但是就我國來說,通過公民個人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相對來說比較少,更多的仍然是由一些社會團體來提起的。當行政部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能追究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責任時,并且檢察機關也沒有意識到損害已經發生,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社會團體可以作為補充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行監督。而且社會團體作為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是最優的選擇。
盡管我國的社會團體對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方面較國外還有很多的缺陷,但是相對于公民個人來說,無論哪一方面都較之于公民個人有著很大的優勢。公民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但是環保組織等社會團體是那些熱衷于保護環境人的集合體。他們不僅僅可以弱化個人的弱點,而且利用已經掌握的技術和地位等方面的優勢來更好的保護環境。
總起來說,雖然文章中將社會團體 — 環保組織作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最佳選擇。但是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波及范圍特別廣泛,社會團體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加以監督和保護。因此,同樣需要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以及行政機關、檢察機關的監督,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更好的建立我國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國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卓 公益訴訟與社會公正[M] 法律出版社:2010.37
[2] 江偉、邵明、陳剛 民事訴權研究[M] 法律出版社:2002.224
[3] 郭胡佳、曾祥生 我國生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原告資格研究[J] 商品與質量 2011(1)
[4] 葉勇飛 論環境民事公益訴訟[J] 中國法學 2004(5)
[5] 別濤 環境公益訴訟[M] 法律出版社:2007.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