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超,男,(1987.7-),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碩士研究生,美術考古方向。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大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是近年來提出的考古遺址保護的新方式,中國考古文博工作者對其進行了相當程度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成都金沙遺址公園便為其中的典型成功案例。
關鍵詞:大遺址保護 金沙遺址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的考古工作進入井噴式發展時期,大量考古遺址被發掘,為中國的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實物資料。但是考古遺址被發掘,并不是工作的結束,而僅僅是開始。怎么將有重要價值的考古遺址保護起來,進行進一步研究,并對社會公眾產生積極影響,成為了考古文博工作者的一道難題。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便興建遺址博物館。第一座遺址博物館是1953年開放的中國猿人陳列館,后來又陸續興建了西安半坡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等,開展對遺址的保護和進一步研究利用。20世紀末,人們對于遺址保護有了進一步認識,認為傳統遺址博物館并不能夠親密地與觀眾進行交流互動,博物館對觀眾的影響力不夠。因此便出現了考古遺址公園等新型的遺址博物館。
考古遺址公園是在許多國家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并已日趨成熟的一種大遺址保護和利用模式,是指基于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科學研究、知識普及、文化休閑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和遺址類的文化景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關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定義為“是指以重要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
考古遺址公園的提出的基礎有兩方面。一是考古遺址與普通意義上的公園之間存在相互契合的可能。首先,考古遺址是全民共有的文化遺產資源,其保護與展示具有公益性特征;而公園是城市必不可少、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載體,是面向社會開放的公共文化空間。其次,考古遺址是存在于一定區域內相互關聯的地面和地下遺存,圍繞考古遺址開展的各項工作必須系統而統一;而公園是通過規劃設計而形成的特定區域,其管理和運營自成一體。再次,考古遺址保護與公園的管理同屬各級地方政府的職能,在管理體制和人力資源等方面可以相互銜接。二是考古遺址保護與公園建設在特性和需求方面可能存在的矛盾,主要在于考古遺址的珍稀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考古遺址保護對措施、技術以及環境的高標準,通常要在隔離狀態下展示;而公園作為公共文化休閑場所,人流量大,參觀者行為隨意,客觀上給考古遺址保護帶來壓力。但是這種矛盾,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手段,借助先進的設備設施,強化保護與科學管理相結合,考古遺址保護展示與公園完全可以實現良性結合,相互促進。近年來我國建立不少考古遺址公園,成都金沙遺址公園便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金沙遺址位于成都市區西,距市中心5公里。2001年因房地產開發而發現大量珍貴文物,并確定金沙遺址是商末至西周時期古蜀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金沙遺址是在中國文明史上舉足輕重的考古學文化遺址,又恰好處于成都市中心附近,處理好城市發展與大遺址保護的問題在進行發掘的伊始就顯得尤為重要,故發掘工作進行的同時,成都市政府即決定將金沙遺址中心區域近450畝業已轉讓開發的土地回收,并規劃金沙遺址保護范圍,修建以觀光、休閑、教育為一體的專題性公園。
金沙遺址博物館建設于考古遺址的一般保護區范圍內。依據《金沙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確定金沙遺址博物館遺跡館、文物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的建筑設計方案和環境景觀設計方案,將摸底河以南保存較好的祭祀遺跡區,整體列入金沙遺址保護范圍。金沙遺址博物館遺跡館,采用大跨度鋼結構建筑形式保護考古發掘現場,將金沙遺址已探明的祭祀遺跡分布集中區全部覆蓋,不但有效地改善了祭祀遺跡發掘現場的環境,也為今后更好地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創造了條件。金沙遺址博物館文物陳列館建筑造型獨特,地下空間利用充分,博物館建筑與考古遺址環境協調,而由于文物展示空間大跨度無立柱,又為陳列布展提供了良好空間。同時,考慮到考古遺址保護范圍地勢較低洼,以及位于城區的特殊環境,在對金沙遺址保護范圍地表實施回填保護后,周邊種植樹木遮擋外部建筑,也使新的建筑消隱于綠化之中,改善和優化了金沙遺址的環境。
金沙遺址的考古價值巨大,但金沙遺址博物館從一開始就沒有走傳統遺址博物館的老路,而是前瞻性地采用就地保護—開發利用—服務公眾的進行模式,通過一系列的營銷政策為新興的金沙遺址進行推廣。首先,金沙遺址博物館依托金沙遺址所特有的文化魅力,通過定位準確、主題鮮明的內容策劃與組織,利用各種手段吸引廣大民眾參觀游覽。金沙遺址博物館在節假日多次開展各種不同主題的教育宣傳活動,免費參觀人次超過了30萬人次,占博物館參觀總人數的60%。其次,廣泛宣傳,提高博物館知名度,以出土的“太陽神鳥”圖案被公布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為契機,借助媒體的高度關注和宣傳,舉辦了兩次大型活動,一為開館日的大型儀式活動,二為與中央地市臺攜手對剛出土的金面具入館展呈進行全程直播,提高了金沙遺址在全國的知名度。第三,在擁有一定知名度后,進行品牌營銷,推向國內外。“金沙”不單是一個古蜀國燦爛文化的名字,在當今更成為成都市的一張名片,因此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展覽廳便開設了大型的文化旅游紀念品專賣店,并開發產品300多種,單品1300種以上,同時還開發《金沙》音樂劇。這些措施,不僅增加了博物館收入,還宣傳了“金沙”這個文化品牌。現在金沙遺址已成為成都新代名詞和新地標,猶如埃菲爾鐵塔之于巴黎,自由女神像之于紐約。
金沙遺址公園不但是一座博物館,其周圍的綠化和公共設施同樣也是具有公共服務的目的。游客在參觀遺址博物館之后,可以在綠化設施完備的遺址公園內進行游玩休閑。在2008年512大地震期間,為緩解民眾減災避難的需要,特開放遺址公園園區,為民眾提供避難的開闊場地,并為民眾提供純凈水等。按照規程,這樣的做法是會對園區內博物館中的展品產生一定的影響的,但是金沙遺址公園在保證藏品安全的前提下的收納民眾避難,這充分體現了金沙遺址公園作為新興博物館的公益性和人文關懷?,F在,金沙遺址公園已經成為成都市民周末休閑的熱門選擇。這些舉措,使得金沙遺址成為成都市民生活、城市建設和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金沙遺址走出了博物館。
如今,金沙遺址,作為一個考古學文化,已經走向了國際。金沙遺址公園也成為遺址保護、遺址開發和文化傳播的成功的博物館案例,對于公眾考古學也有極大啟示。
參考文獻:
[1] 徐嵩齡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經營——中國時間與理論進展》,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 單霽翔:《實現考古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遺址博物館》,《博物館研究》2011年第1期
[3] 王方:《以人為本 立意創新 — 對金沙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幾點體會》,《博物館長廊》2009年第4期
[4] 劉沙沙:《遺址博物館的營銷策略探析——以金沙遺址為例》,《現代商業》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