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學生、家長、高校乃至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運用文獻資料分析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及類型,闡述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認為體育運動不僅能夠改善大學生的機體健康狀況,而且對調節和緩解大學生因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治療大學生的心理疾病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運動;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近年來隨著對體育運動功能的重新認識,人們已越來越清楚的意識到,積極參加體育運動不僅能增進機體的抵御疾病能力、促進機體健康、增強體質,同時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亦能起到良好的調節和促進作用。但我國高校體育系統中,人們而對學校體育的“健心功效”方面認識重視不夠。因此,積極開展高校體育促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以及深入探討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的積極效用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有關體育運動的健心效應方面的科學研究近年來開始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研究說明,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有顯著的調節與治療作用。如我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學家丁雄教授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體育活動以集體形式進行,人際交往呈群體多向性。體育活動本身就是一個“課堂社會”,許多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實質上就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將獲得順利與挫折、成功與失敗、優勢與劣勢、群體與個體等種種體驗如諾瑟、彼特魯羅等人的研究結果都證明了體育運動(包括有氧和無氧運動)對焦慮、憂郁等變量的情緒狀態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對焦慮癥等顯著的治療效果。
1.心理健康的概述
世界衛生組織(WTO)提出如下心理健康標準: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完整;自我感覺良好;情緒穩定,且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 ;能自尊、自愛、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和信任。心理健康的人對未來有明確的目標,并能切合實際,不斷地進取,有理想和事業上的追求。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標準大致包括:智力正常,能夠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心境良好;爭取的自我觀念,了解自我,悅納自我正常的交際能力,接受他人;自我人格完善,適應能力強,心理和行為與年齡相符。
2.心理健康視角下體育運動對大學生的促進作用
2.1體育運動能促進情緒的改善
關于體育運動與情緒的關系問題,是鍛煉心理學領域中研究最多的、內容最豐富、方法最成熟的熱點話題(毛志雄)。不良情緒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一些胃腸道病、高血壓的發生有60%是由情緒引起的,運動能夠改善不良情緒已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認同。70%左右的醫生認為身體活動可作為治療焦慮和抑郁癥的手段。
2.2體育運動能促進智力的發展
智力的構成經過心理實驗,一般認為應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而其中思維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雖然受遺傳的影響,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后天的發展。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腦的生理機能,而且對發展某些智能具有直接的影響。智力是大腦的功能的表現,運動是在大腦的發展階段,可塑性強,而體育過程具有寓教于樂,對人格的建樹發揮直接的作用。運動能增加大腦的供氧量和供血量,加強腦細胞的營養,延緩腦細胞的衰老。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在視、聽、觸及空間的感、知覺方面能得到更多的鍛煉和體驗,對左、右大腦半球的功能都會有所改善。體育運動的手段主要是以身體實踐活動為主。學生根據條件調節、控制自己的協調性和生理負荷量,評價自己鍛煉的效果,訓練思維的靈活性。運動還可提高記憶力,據有關學者所做實驗表明,坐著、站著及跑后休息三種情況下背課文,第三種狀態下記憶力最好。適當的運動可消除大腦疲勞,提高其工作效率。
2.3體育運動能促進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體育運動能促進人體適應力的提好。如在各種群體性的活動中,要求自身增加與整體的環境狀態,提高環境適應力。體育活動對于提高人的社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是由體育活動的社會特性所決定的。人在體育活動時,既需要交往與合作,又存在相互競爭的現象。這種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交往、合作和競爭的意識和行為會遷移到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去。
2.4運動與人格
人格,也稱個性。統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體育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是學生正處于發育的敏感生理期,通過體育不失時機地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練就強壯體魄,為其人格的建樹,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學生的性格、氣質、能力、價值觀、道德觀尚處于稚嫩的待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確人生觀和信念的支配下,樹立遠大的理想,使思想、認識、行為相一致。
3.心理健康視角下體育運動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運動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是有條件的,只有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的運動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如果運動不科學則有可能產生心理負效應,負效應主要有心理耗竭和鍛煉癮迷。心理耗竭是指鍛煉者在運動中因長期無法克服的心理應激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生理耗竭反應,主要發生在一些競技運動中嚴重者可能直接導致退出比賽。鍛煉癮迷是指對有規律的鍛煉活動的一種心理依賴,主要發生在長期進行運動鍛煉的人,他們對錯過一次身體鍛煉機會就會體驗到消極情緒。
4.結論及建議
只有健康的運動方式才能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選擇運動方式應該考慮:以群體運動為主,這樣可增強鍛煉者的群體適應能、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并可轉移不良的情緒等;以快樂體育為主,避免枯燥的、生理和心理消耗性的大強度運動。對于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應當在醫生或指導員的指導下指定運動處方進行鍛煉。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個體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健身運動中,這種狀況下的健身運動的過程體驗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和享受。只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鍛煉方法是否正確,影響鍛煉效果,這就要求人們掌握一定的健身運動常識。正確運用鍛煉方法,可以克服心理障礙。只有堅持參加健身鍛煉,才能保持心理健康持續發展。在健身運動中戰勝自我、超越自我,使自己保持旺盛的斗志;不斷拼搏、努力進取,在健身運動中完善自我意志品質,使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始終保持健康持續的發展。
通信作者:曹蓓娟
參考文獻
[1] 孫琦.淺談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山西教育學科科學論,2003(5)
[2] 劉創.“兩課”實踐課程結構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2,(11)
[3] 杜德馥.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研綜述[J].吉林學,2006 ,27 ,(10):1165.
[4] 徐行.人際關系與心理衛生[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2,(2):33.
[5] 劉杰.高中生考前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育鍛煉的相關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報(自然科學版),2004 ,13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