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耿靜,女,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系中國農村綜合改革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摘 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解決農村土地問題是農村問題的一大重點,近幾年的殯葬改革對土地問題產生了重大影響。河南周口平墳事件引起軒然大波,一場消滅墳地,恢復耕地的運動使我們陷入沉思。中國是一個尊天敬祖、注重倫理的傳統國家,逝者與活人的倫理關系、精神聯系是我們傳統倫理關系和現代人際關系的重要紐帶。在建設農村的新時代,加快農村發展的步伐至關重要,但是如果我們以犧牲中國傳統的倫理文化為代價,這對我們的文化傳統、精神寄托無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關鍵詞:平墳 倫理 精神寄托 喪葬改革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2
隨著農村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土地問題成為農村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農村土地的日益減少的速度加快,獲得更多的耕地面積是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爭奪逝者的占用土地成為農村獲得土地的最為經濟的辦法,喪葬改革也逐漸展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月9日簽署第628號國務院令,公布《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該決定刪除了《殯葬管理條例》中民政部門有權對拒不改正違法土葬、建造墳墓行為強制執行的條款。如此背景下,周口市的平墳運動由今年3月周口市一號文件吹響號角,歷時半年,目標直指消滅土葬,恢復耕地,河南周口的大規模平墳運動被推到風口浪尖①。在中國農村,殯葬改革被稱為是和計劃生育并列的“第一大難事”。此前,河南省南陽市率先有計劃平墳,但傳言稱因民眾阻力過大而擱淺②。到今年9月,周口市已平墳百萬座。上文中河南的“消滅土葬,恢復耕地”的例子也許只是殯葬改革的冰山一角,農村的大量墳地被平,而逝者的墓碑無法得到妥善安置,這對逝者的影響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對于生者造成的傷害,我們是無法估量的。
墳墓:生者和逝者的連接
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說道“中國是一個倫理本位的社會,人一生下來,人生且將始終在與人相關系中生活,如此則知,人生實存在于各種關系之上,此種種關系,即是種種倫理,論者,論偶,正指人們彼此之相與,倫理關系,就是情誼關系,亦即是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系”③。生者與生者之間的義務關系通過逢年過節的拜訪,婚喪禮俗儀式的舉辦和參加以及其他各種途徑維系。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生者和逝者的關系同樣也是倫理關系的一種,生者同樣背負著對逝者的義務,從逝者入土喪葬儀式的鄭重舉辦到逝者的子孫后代的年年祭拜都是對逝者的一種義務,在《要義》中,梁漱溟引用了費爾巴哈唯有人的墳墓才是神的發祥地④(引自《宗教本質講演錄》)。所以逝者對活著的人具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鄧曉芒認為,在今天,中國人的信仰已經失落,甚至認為我們中國人什么時候有過信仰⑤,那我們的精神寄托寄往何處?我們的道德規范由誰來約束?在中國社會,逝者對我們影響無疑是最大的。
西方社會的基督教是他們的精神寄托和道德約束,而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儒家傳統道德,尊尊親親的思想根深蒂固,其弊端在此暫且不談。胡石青先生認為“大覺無名,惟中國系之宗教足以當之,約舉要義則有三:尊天、敬祖、崇德報功”⑥,由此看來,天和祖先對生者的約束和震懾作用依然還在,在生者看來,祖先(逝者)在天上既能保佑生者子孫代代,又能監視生者的一言一行,對生者有一種監管和規束作用,生者不會無視逝者的這種作用,對逝者的尊崇和拜祭就是其很好的體現。而生者的精神寄托通過對逝者的喪葬儀式的拜祭體現出來,同時這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對自然的神秘和敬畏感一直是人類尊重自然、尊重逝者的原因,逝者在一定程度上變成未知、神秘自然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發展,墳墓作用的發揮已經不再是一個實體,而是作為一種符號和象征存在,即使是一種符號和象征,人們對于墳墓的敬畏感并沒有絲毫減弱,這種符號依然對人們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在人們心中,墳墓是連接現實世界和神秘世界的紐帶,尊重和敬畏神秘世界,就會使現實世界的人得到“保佑”。而如今,墳墓作為一種符號和儀式逐漸消失,造成生者和逝者的之間唯一的聯系紐帶的隔斷,生者對死者以后的拜祭該如何進行?如果這種符號和儀式都不見了,那逝者的靈魂對生者的規束作用如何發揮?生者對逝者的精神信仰又該托往何處?我們幾千年的入土為安、慎終追遠的傳統文化觀念和習俗又該怎么延續?如果我們不考慮這些問題而僅僅盲目的發展農村經濟,文化的丟失造成的破壞性作用是我們無法估量的。
墳墓和儀式:生者與生者的維系和整合
在農村,參加集體性的喪葬活動,對于人際關系缺乏溝通的傳統社會成員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社交機會。在較為典型而又隆重的喪葬禮舉行期間,主辦方的主要家庭成員和直系親屬、家族親屬和姻親親屬、街坊鄰里以及由前兩類親屬帶來的相關人士、連同主辦方的故舊好友等,通過喪葬禮儀活動而聚集在一起。不言而喻,傳統喪葬禮的舉行,促進了參與者的情感交流,通過撫慰死者親屬或者送來婚姻祝福,獲得相互之間和睦、親密的人際關系??梢哉f參加喪葬禮活動的本身,就有一種交往與整合功能作用,在相對封閉的傳統農業社會中,其親和整合效果顯得更為明顯。喪葬禮俗也是協調家族、社區關系的一次機遇。喪葬禮結束后喪家還要請幫忙的人再吃一頓飯,這實際是一次解決喪葬儀式而產生的重新協調家族社會關系以及其他善后處理事項的聚會,在這種特定的場合,能較為容易地就所討論的主要話題達成協議,通過這次聚會,能使以家族為核心的社會關系得以進一步諧調和鞏固。由此看出,農村的喪葬儀式是一個難得的獲取資源和利益以及構建新的人際關系的機會和途徑。
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使農村的人口大量流出,農村精英的流失對具有“差序格局”的傳統農村人際關系造成很大的沖擊和削弱作用。傳統農村的人際關系變得日益脆弱,農村傳統人際關系的維系途徑變得越來越單一,喪葬儀式是單一手段中的強有力途徑,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沒有了固定的強化途徑,那么農村的社會關系形成的社會資本不復存在,這種社會資本造成的影響有時遠遠大于經濟資本的影響,由此看來,農村喪葬儀式對農村的傳統人際關系所發揮的作用遠遠超出我們傳統認知。墳墓在,農村傳統的喪葬儀式載體和農村人際關系維系的載體就在,如果維系農村傳統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消失不見,農村幾千年來的尊親敬祖的倫理關系該以怎樣的方式維系,又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喪葬改革:何去何從
針對此次周口市的平墳運動,北京市委黨校研究生冷星火正在組織觀察團,“希望深入了解當地民眾如何在情感和傳統角度看待平墳”,平墳運動刺痛了很多民眾的情感,激起了聲浪龐大的反對聲。國務院相關規定中已經表示刪除條例中民政部門有權對拒不改正違法土葬、建造墳墓行為強制執行的條款。但是周口地方干部的積極勇敢的平墳權力也只是依照“上級”行事,他們能否完成平墳任務直接與他們的業績掛鉤,村級負責人在完成任務和忽略傳統倫理、違背民意兩者中當然選擇前者,地方政府打著殯葬改革的旗號,毀掉的是一座座墳墓,他們認為“死人怎么能和活人爭地”,殊不知,毀掉的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倫理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寄托。這是殯葬改革的行政弊端,也是現階段農村現代發展和傳統文化的沖突。如火如荼的周口平墳事件只是現階段喪葬改革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必然過程,喪葬改革的實行在中國農村一直不暢,這與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文化和各級負責人對喪葬改革的執行效果有很大關系。董躍民的調查發現,由于漢民族根深蒂固的“入土為安”觀念,以及各地普遍存在的殯葬后續服務嚴重滯后,人們即使選擇了火葬仍然會“二次土葬”。在有的村莊,只要上交一定費用就可以按照傳統的土葬操辦喪事;在有的村莊,上交一定的費用之后,就可以把火化后的骨灰安葬在祖墳中⑦。這樣看來,火葬只是農村喪葬過程中多出的一個過程,不僅給農村增加了負擔,而且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農村喪葬儀式,農村還是按照傳統的喪葬文化運行,試問喪葬改革如何進行?
從上文的分析來看,喪葬儀式對于生者與逝者的關系、以及生者與生者的現世關系的維護上都起很大的作用,喪葬儀式不僅是一種傳統儀式,更是農村的一種傳統文化情結,它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在這個信仰極度失落的年代,逝者對生者的規束作用是人們的一種現世精神寄托,我們不能忽略這一點而盲目的推進喪葬改革。郭于華在陜北驥村的儀式與社會變遷研究中指出,國家一直在用所謂進步的、文明的、現代的、及更為先進的觀念意識占領農村,試圖徹底取代傳統的、落后的、保守的、封建的、迷信的農民意識。通過此一過程, 國家努力治理、管理農村社會,力圖使之整合、有序,并成為現代民族國家的社會基礎和組成部分。改革固然重要,但是必須依據具體情況進行,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個特殊的環境,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傳統文化和意識觀念還不相稱,喪葬改革必須考慮到農民的意愿,即使地方政府真的想推進殯葬改革,也不能如此急迫和粗暴。地方政府和負責人應該在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應該尋求規劃和建設更多的公墓來滿足增量的墓葬需求,應該健全喪葬改革的后續基礎設施和服務,在充分合理利用農村土地的同時保存中國的傳統文化。墳墓不能廢,喪葬儀式也不能取消,同時留給平遷墳墓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慢慢消化存量⑧。而如此大躍進式的運動,不過是可以集中平墳數目換算面積,從而盡快置換為其他用途用地,不管其目的是不是殯葬改革,如果發展經濟以違背倫理為代價,這種發展就是反人類和反文明的。改革和發展不僅不會取得如期效果,反而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注解
① 王峰.河南平墳運動:征地還是殯葬改革.21世紀經濟報道.2012年11月22日。
② 同上。
③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8-79頁。
④ 同上
⑤ 鄧曉芒.我們什么時候有過真正的信仰.博覽群書.2002年03期。
⑥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頁。
⑦ 王峰.河南平墳運動:征地還是殯葬改革.21世紀經濟報道.2012年11月22日。
⑧ 王立偉.地方“平墳運動”不應過于粗暴.21世紀經濟報道.2012年11月27日。
參考文獻:
[1] 王峰.河南平墳運動:征地還是殯葬改革.21世紀經濟報道.2012年11月22日。
[2]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8-79頁。
[3] 鄧曉芒.我們什么時候有過真正的信仰.博覽群書.2002年03期。
[4] 王立偉.地方“平墳運動”不應過于粗暴.21世紀經濟報道.2012年11月27日。
[5] 郭于華主編.儀式與國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版。
[6] 郭星華,韓恒.對一起喪葬事件的法社會學分析.學海.2003年03期。